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宏观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中各包括什么?)
1. 宏观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中各包括什么?
先行指标(美国):
1.制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
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
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
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
5.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
6.敏感材料价格的变动。
7.股票价格指数。
8.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
9.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
同步指标:
工业总产值、全民工业总产值、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国内商品纯购进、国内商品纯销售、海关进口额、货币流通量。
滞后指标:
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商业贷款、财政收支、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
不同指标只是作为参考作用,单独的指标只能做出推断,必须结合具体的宏观经济波动和一系列后续的指标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有哪些?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是描述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经济数据,常常被用来预测未来宏观经济走向。常见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包括:
1. 消费者信心指数:衡量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水平,通常由一些专门的调查机构发布。消费者信心越高,通常意味着未来经济活动趋势同样积极向上。
2. 生产者价格指数:衡量制造业生产价格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完工品价格的动态变化,从而预测通货膨胀的趋势。
3. 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时的价格变化,可以用来预测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4. GDP增长率: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程度。GDP增长率高,通常意味着经济活动正处于上升阶段。
5. 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失业人员的比例,通常被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状况和就业形势。失业率高,通常意味着经济活动较为低迷。
6. 贸易和工业订单:反映企业未来销售的意愿,通常被用来预测未来几个月内的经济走向。
总之,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它们能够为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先行指标是和哪一指标进行比较得到的?
判断经济向好的先行指标: 1.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 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 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 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延缓交货扩散指数。 5.非国防重工业制造商的新订单。 6.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 7.10年期国债利率减去联邦基金利率的利率差额。 8.股票价格指数。500种普通股。 9.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 10.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预期指数。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
4. 我国宏观数据中的滞后指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数据中,滞后指标是:商品零售额。
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从时间属性上来看,有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
滞后指标比总体经济更晚发生转折,落后于经济周期到达高峰或低谷,主要用于检验对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判断是否准确。所以只有商品零售额是滞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