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茶产业(茶叶生产标准?)
1. 茶叶生产标准?
茶叶自上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就已经确立了执行标准。目前茶叶类相关标准可达142项,体系完整、健全。
茶叶的标准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强制执行类标准:
GB/t 2762 污染物限量。
GB/t 2763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二、参考标准:
GB/t 31748 鲜叶处理要求。
GB/z 26576 生产技术规范。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的方法。
2. 保靖黄金茶栽培技术规范?
保靖黄金茶栽培技术
1、调整肥料结构,合理运用施肥技术
肥料是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肥料的种类、施用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名优茶园施肥的关键是:“早施有机肥,配施速效肥,重施催芽肥,巧施根外肥。”做到“一深、二早、三多、四平衡”。具体如下:
“一深”是指肥料要适当深施,以促进根系向土壤纵深方向发展。茶树种植前,底肥的深度至少要求在30cm以上;基肥应达到20cm左右;追肥也要施5—10cm深,切忌撒施,否则遇大雨时会导致肥料冲失,遇干旱时造成大量的氮素挥发而损失,还会诱导茶树根系集中在表层土壤,从而降低茶树抵抗旱、寒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早”是指:
(1)基肥要早。进入秋冬季后,随着气温降低,茶树地上部逐渐进入休眠状态,根系开始活跃,但气温过低,根系的生长也减缓,故早施基肥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我县茶区要求肥料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前施下。
(2)催芽肥也要早,以提高肥料对春茶的贡献率。据试验,春季追肥时间由3月13日提早到2月13日,名优茶产量增加。施催芽肥的时间一般要求比名优茶开采期早1个月左右,如2月份施下。
“三多”是指:
(1)肥料的品种要多。不仅要施氮肥,而且要施磷、钾肥和镁、硫、铜、锌等中微量元素肥以及有机肥等,以满足茶树对各种养分的需要和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2)肥料的用量要适当多。每产100kg大宗茶,亩施纯氮12—15kg,如茶叶产量以幼嫩芽叶为原料的名优茶计,则施肥量需提高1—2倍。但是,化学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要超过15kg,年最高用量不得超过60kg。
(3)施肥的次数也要多。要求做到“一基三追十次喷”,春茶产量高的茶园,可在春茶期间增施一次追肥,以满足茶树对养分的持续需求,同时减少浪费。
“四平衡”指:
(1)有机肥和无机肥要平衡。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而且能提供协调、完全的营养元素。但由于有机肥养分含量较低,所以需配施养分含量高的无机肥,以达到既满足茶树生长需要,又改善土壤性质的目的。要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无机肥为主
3. 古树茶保护条例?
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起草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3年3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云南以地方立法方式对古茶树资源开展保护工作有了新突破。
《条例》从茶树树龄和生长起源两方面对所要保护的古茶树进行了界定,树龄限定在100年以上,保护对象包括野生茶树和栽培型茶树。
《条例》强调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管理、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条例》明确了县级以上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古茶树保护有关工作。此外,还对编制保护专项规划、资源调查登记、保护范围划定和保护标志设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及限制性与禁止性有关事项作了规定。
《条例》在开发利用古茶树方面,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古茶树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引导行政区域内的茶叶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等规范运作,推动古茶树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古茶树产品品牌,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培育古茶树资源产业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条例》在处罚方面,禁止境外机构和个人采集或者收购古茶树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草原、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收购的古茶树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云南是中国古茶树资源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地方,云南省11个州(市)、61个县(市、区)有古茶树分布。保护古茶树资源,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是云南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结合云南独特资源优势的立法创新。
4. 销售散装茶叶有什么规定?
散装茶叶销售同样需要提供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个人卫生健康合格证,而且必须明码标价、产地检疫证明(备用)、进货渠道证明、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等级和品名。散装茶叶还必须放在规定的容器里加盖盖子,总之让顾客进店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