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五年规划中的优秀成果?(天津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
1. 十四个五年规划中的优秀成果?
拥有坚实发达的实体经济,是使我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再次将实体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由“大”到“强”的转变,主要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十四五”规划增加了“基础软件”,“四基”变成“五基”。质量提升行动的目标也从“提品质、创品牌”转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 天津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
(一)申报条件
1.我市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已在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
2.产业导向方面,属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主导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国际空白);或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
3.专业化程度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70%以上;
4.创新能力方面,2019年、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均在4%以上;且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之一: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项以上、自建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个以上;
5.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
6.成长性方面,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不作为第一批申报条件);或有上市计划(已递交申请书或已进入辅导期)。
(二)申报材料
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附件1)。包括以下内容:
1.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基本情况表(附件1-1);
2.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标表(附件1-2);
3.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述报告(附件1-3);
4.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佐证材料(附件1-4);
5.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诺书(附件1-5)。
申报材料须印刷清楚、整齐,双面打印,按以上顺序编制目录、页码,并胶装成册。
3. 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的主要内容和社会意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扩展资料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2、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3、工业强基工程,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4、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4. 2021年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2021年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通过复核名单的公示》,共有162家企业通过复核,湖南康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长沙企业上榜。
“我们本次的复核对象为2017年度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符合条件或未提交复核材料的企业将移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据了解,本次通过复核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必须符合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具备较好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以及在专精特新发展中实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在企业的主营业务方面,需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聚焦于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工业“四基”创新、“新基建”等领域。
5. 四基产业是指什么?
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这是工业的基础能力。“四基”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它也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6. 四基领域指什么?
“隐形冠军”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点。“近3年来,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其中,9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四基’领域,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在整个产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产业链锻长补短的关键支撑。”
7. 制造业创新方向?
创新方向和发展对策如下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2. 重点领域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 强化保障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