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扩散效应(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
1. 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
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2. 产业结构效应举例?
(一)结构关联效应
产业结构不仅在内部具有产业关联效应、扩散效应、辐射效应,即一种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前向、后向、旁向、环向产业的发展,一种产业的新技术能够广泛用于其他产业,提高产业且体的技术水平,而且产业结构还存在结构关联姓应,即产业结帽的变功能够引起资源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其他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二)结构弹性效应
产业结构的结构弹性效应是指产业结构作为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率效率提高的作用和效果。
(三)结构成长构应
产业结构的结构成长构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重新配置资源,使资源流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引起有效产出极大增长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构开放效应
产业结构的结构开放效应是指利用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机遇,调整本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效果。
(五)结构供给效应
产业结构的结构供给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能够提高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作用和效果。
(六)结构需求效应
产业结构的需求政应是指产业结构的改进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新的需求的作用和效果。
3. 产业转移有什么利弊?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的益处: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
产业转移
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产业转移弊端:
1、落后产业转移,不能优化产业结构;
2、产业转移缺乏创新,难以促进产业发展;
3、产业转移忽略城镇化进程,难以吸纳就业。
4、产业转移缺乏本地人才。
4.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4)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其他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 为什么第三产业扩散效应?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基于主导产业的上述五个特征,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形成一个产业必须需要具备人才和资金。有技术没有资金很难运作,有资金没有合适项目不可能形成产业。沼气行业可以先从沼气池沼气罐做起,逐步向沼气工程发展,利用沼渣发展有机种植,开拓有机食品,形成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