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强产业(为什么要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1. 为什么要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三变”改革是新形势下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我市自2017年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指导意见》后,全市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调研发现,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政府不知怎么变、农民不信真能变、企业不敢真心变”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
一是求“变”的认识尚未统一。部分镇村(社)干部对改革认识不足,求稳心重,观望较多,缺“变”的思路和担当;部分群众对改革顾虑重重,怕改革利益受损,甚至有的将改革理解为政府普惠性送项目、送资金;部分企业主认为农业产业收效慢,改革前期分红压力大,认识未到位。
二是推“变”的主体尚显薄弱。目前,众多村社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征地拆迁集体补偿,经营性收入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差,输血多,造血少,无法有效组织和带领农民抱团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缺少综合型涉农优势产业支撑,且多数为生产型企业,加工和生产服务型企业极少,带动能力不强。
三是促“变”的要素尚难聚合。产业发展用地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类别性的统筹规划,涉农设施用地涵盖范围覆盖不足;农村“六一三八九九”现象严重(留守农村大部分是儿童、妇女、老人),缺少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三变”驱动要素不足。
四是利“变”的政策尚难落地。“三变”改革中有关金融支持的政策措施较多,但实际上金融机构更多考虑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对涉农放贷十分谨慎,信贷信用评估程序繁锁;加之,涉农产业企业和生产设施设备大多不能形成法律上的资产,不能作有效信贷抵押物。“三变”改革项目建设资金部门多、渠道多,但兼容性不足,整体效益发挥差;“三变”改革迫切需要的信贷贴息、担保补助、保险补助等政策性缺失。
农村“三变”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的重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三变改革主要做法?
“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第一,个人自助变。有土地、有资源、有资金的贫困户,可以同通过自助入股的形式参与到“三变”中脱贫,这样的方式,特别要注重加强引导,进村入户进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三变”的好处。
第二,组织协助变。这要求各级政府做到“六个优先”:
一是针对土地进不来的问题,对贫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产权等进行优先确权,让他们提前参与“三变”。
二是针对资金进不来的问题,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可变资金以集体名义投入到经营主体,产生的收益在集体内部优优先分配给贫困农户。
三是针对企业进不来的问题,对吸纳贫困户参与“三变”的企业,政府进行优先担保。
四是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吸纳贫困户入股企业的,银行优先提供贷款,并建立风险补偿。
五是针对贷款贷不了的问题,在产业覆盖方面优先覆盖贫困户。
六是针对贫困户意识低的问题,优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了解有关政策,主动参与“三变”。
指农民自愿以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及资金(物)、技术等,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3. 陕西胜利农业介绍?
陕西胜利农业占地约110亩,投资约3000万元,着力打造成为扶风县法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区;“三变”改革的实验区;产业扶贫的示范区。一期占地约58亩,自筹资金投资590万元,已建成办公区、日产1万袋菌包机械自动化生产线1条、年产300万袋菌包标准化无菌接种车间1栋、智能养菌室12间、菌种培育室3间、双拱双膜食用菌大棚18栋、黑木耳吊袋大棚8栋;园区布局有:灵芝栽培区、灵芝盆景栽培区、香菇栽培区、地栽木耳种植区、地摆木耳种植区、大球盖菇种植区等各类珍菌种植区。
该公司遵循“科技兴农、产业富民”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多方共赢”经营理念,建设集食药用菌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科普培训、加工销售、废料循环利用及休闲观光等食用菌产业链集成科技示范基地。
公司致力于打造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创业孵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等产业化发展新模式,进行多层次的专业化技能及操作实践,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4. 农村三变改革指的是什么?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下简称“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是指将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扩展资料:农村“三变”改革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与难题:
1、权益保障风险。由于农民自身维权能力普遍较低,村集体和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在折价入股过程中可能存在被低估的现象。
2、亏损把控风险。农业属于弱势产业,是“靠天吃饭”的高风险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
3、资源破坏风险。由于入股的经营实体都是规模化生产,在土地流转或入股后必然会导致边界不清,有的可能被改变用途将耕地“非农化”。
5. 屏南三变主要是指什么?
屏南县坚持把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
屏南属宁德市内陆山区县,介于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东南与宁德市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市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境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50公里,[1]土地面积1487平方公里。[2
屏南原属古田县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县境东北部移风里、新俗里和横溪里的13个都之地建县。县治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给取名“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