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与产业(产业外贸易名词解释?)
1. 产业外贸易名词解释?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2. 写论文怎么把贸易便利化和产业与产业分工联系起来?
写论文将贸易便利化和产业与产业分工交易起来,就需要建构贸易往来化道路,具体解析产业类型,实际分析产业分工,构建产业类型大循环,这不需要考虑经济运行的后果和结果,进行深度化的分析。
3. 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
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隐藏在贸易现实背后的某些东西,对于我们清醒地审视世界贸易格局,选择我们的贸易战略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它是使人们从追求静态比较利益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下重新配置资源,国际化和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条件和自身市场条件以及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4. 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前提是?
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5.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关于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针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是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即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加拿大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劳埃德在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中系统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
该理论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入手,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后,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了各种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如新张伯伦模型、兰卡斯特模型、布兰德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等,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性等方面考察贸易的形成机制,从而解释了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主要地位的现象。
6. 产业间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产业间贸易即通过贸易对各国之间产业上下游不同品种产品进行的一个交换,一方面能够提高一国的收入水平,比如提升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分配不均,比如一方负责加工,一方负责原材料或者设计,而处于强势的一方必然会得到该产业内更高的利润。
7. 产业划分标准?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技术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8. 中国对外交流的优势产业哪几个?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
一、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刚性及其危害性的实证分析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刚性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增幅达26.4%,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也实现了长足增长。并且2003年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564.4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41.4%。其增量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
2.从外商对华投资流向看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目前绝大多数外资在华投资的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行业,行业的协议投资金额达到了全部协议金额的70%左右,在这一行业中劳动密集型投资多于技术密集型投资.其结果使得我国制造业成为外商转移过时设备和过时技术的接收者,抑制了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二、我国产生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的理论探索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所谓“比较优势产业刚性”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对外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并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实现我国比较优势产业转型的理论选择。对于如何实现一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0年代提出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