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材是国企还是央企?
一、中建材是国企还是央企?
央企。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建材央企——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是中国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主要经营水枝纯颤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服务四大主营业务,以及一个辅助业务(包括物流贸易、投资、住宅产业化配套)。
主要业绩
1、水泥业务年总产能裤毁逾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2、轻质建材业务主产品石膏板年总产能16.5亿平方米,位居亚洲第一;
3、玻纤及复合材料业务主产品风电叶片年总产能15,000片,位居中国第一,玻璃纤维年总产能1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4、工程服务业务是国际领先的玻璃生产线和水泥生产线设计及/或工程总承包服务猛败供应商。
二、中国建材好不好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始于1984年,大型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现代化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标志图形是由同心围绕、中心对称的几何图案聚合而成,坚实有力,它代表了“中国建材”这一国家兴办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由两个正方组合而成的内八角与外八边形构成一个整体,既体现了中央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又蕴涵着“四方”的“八方”概念,体现了集团以联合重组为主的成长模式;代表了“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呈现了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态势。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集团,英文简称CNBM)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3年成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
中国建材集团以“善用资源、服务建设”为核心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大建材国返悉盯际化”和“人才强企”战略,是集科研、、流通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建材集团资产总额逾漏和36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8万名,直接管理的全资、控股企业17家,控股上市公司6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2家。
中国建材集团实行公司管理体制,是较先实行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的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集团公司作为战略中心、决策中心、资源中心、政策文化中心,行使出资人权利。
子集团作为经营平台,突出核心专长和主营业务,以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基础构造利润中心。
中国建材集团发展历程自1984年成立以来中国建材集团已经跨越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4年-2000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发挥了新型建材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先后建起石膏板、岩棉、塑料地板、壁纸、卫生洁具等一批新型建材企业,支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2005年,从新型建材企业转型为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并与中陆轿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和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重组,实现了战略定位的重大转变。
第三阶段是2006年以来,成为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同时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启动了联合重组与资本运作两个轮子,进入规范治理和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从大型建材商向综合供应商转变。
作为央企,要有规模,有产业属性,有研发创新能力,有核心竞争力,要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真正做到有活力、影响力、带动力。
中国建材要在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基础上,努力建设又强又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产业集团。
产品分类:房产家居,家饰家纺房产,建筑服务,500强企业品牌理念:品牌发源地:北京市董事长:宋志平电话:品牌成立年份:1984
三、为什么中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级钢材;合金钢、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谈历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全是那些吨钢利润达到粗钢的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品种。近些年国内上了很多特种钢生产线,新闻上大肆宣传终于实现国产化云云,但是很少有新闻里详细说,这些生产线基本上都是合资的。
比如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铁的技术。中国出原料、资金、人力还要承受污染,却只拿了一个小头。
扩展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含卜搜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特钢深弊歼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中国是钢铁大国bai,但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并碰、低级钢材;合金钢、绝侍谈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谈余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特种钢材却严重依赖进口
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迟灶纯匡迪曾表示,我国特钢发展的关键是要占领高端市场。在徐匡迪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其中,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控制系统和软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目前尚且不能实现国产化。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翁宇庆同样认为,通过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高端特钢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是我国特钢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高端特钢受制于人
从世界范围来看,特钢产业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两国在全球特殊钢市场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20%和1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表示,相比日德等发达国家,我国特钢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品种结构上,从而导致主要特钢品种出口单价和进口单价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以不锈钢棒材为例。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不锈钢棒线材4.46万吨,平均到岸价格为3991美元/吨;出口3.14万吨,出口单价仅为2993美元/吨。同期,我国共进口不锈钢板带31万吨,平均单价为3216美元/吨;出口36.98万吨,平均单价仅为2336美元/吨。
再如合金钢锻材。上半年我国共进口码咐3000吨,平均进口价格高达5000美元/吨;出口4.76万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1554美元/吨。
在锅炉钢管上,上半年我国共进口4.43万吨,平均价格达到7697美元/吨,出口量为3.25万吨,出口单价只有2215美元/吨。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上述主要特钢产品91万吨,进口金额达到23.2亿美元,平均进口价格为2549美元/吨。相比之下,上半年我国合金钢棒线材和合金钢板带的平均出口价格只有648美元/吨和606美元/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业内专家指出,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质量稳定性亟待提高
2009年,我国累计生产特殊钢3470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只有6.11%。相比之下,在世界范围内,特殊钢在一个国家钢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10%~15%,其中,OECD国家达到15%~20%,瑞典接近30%。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主持的《中国特钢产业现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我国特殊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高品质特殊钢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部分高端产品不能满足国内行业发展及重大工程需求;特殊钢板带材、管材、棒材、锻材和复杂型材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特殊钢生产的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耗状况亟待改7a64e58685e5aeb善等。
通常来讲,洁净度、均匀度、组织细化度和尺寸精度等是特钢的本质特征,而质量稳定性是其品质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以高品质轴承钢为例,其含氧量必须不大于10PPM,可靠性不小于99.99%。
该课题组对汽车、轴承和机械等主要用户行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特钢产品质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表面质量不稳定、表面发纹、公差超标、弯曲度超标现象时常出现;交货期不准时情况时有发生;连铸材料低倍偏析;夹杂物不均;表面裂纹;为用户服务理念较差;使用寿命相当于进口材料的四分之一;钢材硬度不均匀、钢中碳含量和氧含量控制波动较大、中心疏松与夹杂物富集等质量缺陷较为普遍等。
把握制造业升级契机
众所周知,特殊钢是制造业用钢最主要的钢类,其市场需求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
当前,国内特钢的主要消费市场包括汽车行业和机械行业,其中,汽车行业占35%,机械行业占24%。以汽车辩猛行业为例,2009年我国汽车行业消费钢材同比增加约700万吨,同比增长22%。
业内专家认为,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
2009年,我国特钢行业轴承钢生产量达到240万吨,预计今年达到250万吨。
在汽车用钢方面,我国汽车用优质钢材约占汽车用钢材量的30%,汽车用特殊钢占全国特钢总产量的35%左右,其中,合金结构钢、弹簧钢、冷镦钢和易切削钢都是各个特钢厂的支柱产品,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也极大推动了国内特钢需求。
根据不同车型的耗钢情况,按照我国汽车产量中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比例进行加权测算,2008年我国整车汽车用优特钢数量达到500万~600万吨;根据2008年底的汽车保有量计算,我国汽车维修用优特钢达到200万吨。综合上述两项数据,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每年将消耗特钢700万~800万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为,为满足机械工业的用钢需求,我国特钢行业必须加强研发、调整结构。
具体来说,主要是:新能源机械行业、风电行业要提高轴承钢寿命,进而提升轴承钢材纯净度,同时提高增速齿轮箱寿命,以解决钢材超细组织问题;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用钢材要早日研发各类品种,早日鉴定、成型,进而完全替代进口;汽车行业要在继续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钢材质量的一致性;重型机械用锻件主要解决机加工能力和热处理水平;通用机械用特钢应向易切削钢材、非调质钢材、调质后钢材、银亮钢材等品种倾斜;工程机械需求向特种性能钢材发展,农用机械向低成本发展。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所言,“十二五”期间,我国对高品质特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为振兴特钢产业,必须牢牢把握住当前制造业升级的有利契机。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蚂漏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级钢材;合金钢、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全是那些吨钢利润达到粗钢的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品种。近些年国内上了很多特种钢生产线,新闻上大肆宣传终于实现国产化云云,但是很少有新闻里详细说,这些生产线基本上都是合资的。
比如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铁的技术。中国出原料、资金、人力还要承受污染,却只拿了一个小头。
扩展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孙枝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则物敏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不要听楼上胡咧咧,中国截止目前即是钢铁强国更是钢铁大国,中国每年会有部分进口,但是绝非不能生郑斗产而是利益使然,每年会从下游市模丛宴场,比如巴西印度进口大量的毛坯钢然后再精炼,和进口铁矿石差不多。只有在某些非常小的领域我们没有相应的产能,但是绝不是不能生产,高端军工级别的航母用钢我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生产的国家,山东舰全部用钢全部国产且性能不输美俄日。
如果把钢铁市场分领域,那么市场最大的一块几乎占据9层以上的都是工业用钢,这一块中国拿捏的死死的,这是经济利益,在重要的特种钢领域我们完全自给自足,其实航旦银母钢如果不是关系特别铁有钱你也买不到。至于某些一年也用不了几顿的领域钢就跟鸡肋一样,如果必要根本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