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实践(信息产业的第四次革命?)
1. 信息产业的第四次革命?
信息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与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引起的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后者意义更大,更有深远影响,是信息革命的主要内容。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多媒体传输系统,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由美国率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将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一些国家和公司还提出利用卫星架设“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信息革命
外文名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定义
现信息技术变革,技术、经济飞跃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语言、文字是人类传达信息的初步方式,烽火台则是远距离传达信息的最简单手段。纸张和印刷术使信息流通范围大大扩展。自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会利用电和电磁波以来,信息技术的变革大大加快。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快速而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具体讲,人类不仅能在全球任何两个有相应设施的地点之间准确地交换信息,还可利用机器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存储信息。机器开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扩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维、神经和感官的功能,使人们可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将随之而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形成所谓“3A”革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网推动了经济的国际化。金融界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网使资金可以克服时差,在一昼夜间经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国公司已控制着很大部分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同时,这种系统还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可以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劳动。信息的广泛流通促进了权力分散化、决策民主化。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各种决策。这一形势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将使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引起经济和社会变革,使人类走向新的文明。
信息的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
回顾过去几千年,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住房、道路、农田水利、工厂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20世纪,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基础设施兴建。
美国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5项原则:其一,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其二,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其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服务;其四,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其五,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性。
半年后日本政府也决定建立全国超高速信息网。1994年2月16日,欧洲委员会宣布将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已完成。这些情况说明, 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开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 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到9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之际,全世界拥有4亿台计算机和10亿部电话(1994年初),但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仍不畅通。美国计划在10—15年内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用90年代计算机网络传输33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需要13小时,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将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征是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高速公路”能传递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其服务范围包括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和科研等,并将采取双向交流形式。
在当今经济竞争中,掌握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将取得胜利。著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转移》一书中指出:以信息为基础创造财富体系的崛起是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已成军事和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预测,从2011—2020年的10年内,人类知识将比现增加3—4倍。美国《未来学家》1994年1—2月号载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将涉及到90%的劳动力,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扩大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因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高度重视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紧培养人才,争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应实行优惠政策,帮助发展中国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
作用变化
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的作用有质的变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德·德鲁克,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现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术集中在数据上——收集、储存、传输和打印数据,其重点放在“技术”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则把重点放在“信息”上。
过去对企业有用的数据主要是用来计算成本的,会计制度就是为提供成本信息和对成本加以控制而设立的。但现企业要取得成功所依据的是要着眼于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这就需要进行带有风险的决策:依靠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放弃旧的进行创新、达到短期利润与夺取市场份额之间的平衡等等。这类战略决策是企业高层领导所真正需要的。但传统的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完全无法提供这些。因此,现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数据、技术、速度。现需要的是对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个新的领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领域就是怎样去组织企业外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关并由不同的来源提供的,但它们有两点是共同的,即它们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数据,它们是高层领导为作出高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创造财富,为了创造财富,企业需要四种信息:基础信息、生产力信息、素质信息以及资源配置信息。但这些信息只告诉我们企业的现状,它用以指导“策略”。至于“战略”所需要的信息则应包括:市场、顾客与非顾客、本行业和其它行业的技术、世界金融,以及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种知识,它能够导向采取正确的行动。生产数据的人一般并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使之变为信息。只有个别的知识工作者,特别是个别的企业领导人才会把数据转变为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组织起来采取有效的行动。
信息技术趋势
《财富》全球论坛年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影响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有形投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描绘,从智力的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历史的光环,展现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初现端倪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
快吃慢。正处于局部大爆发阶段,占领局部市场(特别是美欧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有利于成为全球市场标准化制定者,成败的关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吃小”模式转化为“快吃慢”。
趋势二
地变天。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跨国界,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地缘政治正在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网络政治等。
趋势三
西融东。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世界的财富在三维空间再一次进行划分,作为技术革命发源地的西半球经济圈对乍暖还寒的东半球经济圈渗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东半球国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级换代自身产业结构,以摆脱下个世纪被沦为新一轮全球网络圈地战的“殖民地”,对西方先进技术也在无奈中积极引进着。
趋势四
聪变傻。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已从单一信息技术产业扩张为跨产业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不断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术产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于技术用户的普通百姓。
趋势五
窄拓宽。以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电子商务革命,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走向终端用户的传输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在电信基础层,还是接入服务层,还是商务应用层,带宽越拓越宽,已成为竞争与制胜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
分让直。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可以将厂商与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分销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销交互制的冲击。
趋势七
老让少。由于创新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灵魂,那些成于过去也终将归于过去的老资格企业、老朽思想的企业家将让位于致力革新,充满生气的新企业和少年英雄(美国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轻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信息技术)。
趋势八
收即开。当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潮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时,既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领先国与技术接受国之间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又要处理好东西政治体制的不同,南北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关系,稳健的信息技术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规则,再进行开放可能是明智之举。
趋势九
高喝低。由于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冲突出现有利于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经济与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产业将再次划分结构,高技术含量的剥削低技术含量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掀起。
趋势十
技变贸。信息技术革命从军事到科研,从教育到商贸,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仅企业之间的贸易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全球电子贸易为形式,以争夺全球财富的制高点为实质的新世纪“制网权”战争已经开始。
2. 什么是产业革命八要素?
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 农村产业革命五步工作法是指: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
3. 18世纪产业革命有什么重大飞跃?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在棉纺织业中开战,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是其主要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主要的发现有: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主要的发明有西门子制成电动机、爱迪生的白炽灯、马可尼无线电报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主要成绩有1957苏联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1945年美国爆炸了第一课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等。
4. 产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及特征?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其次,德意日俄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冶金,采煤,交通运输等部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5. 第几次产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数字技术是其最核心的内容。
6. 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手工工场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兴起;以农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以和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人类历史开始从农业文明向文明过渡。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上: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①工业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生产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7. “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相同吗?各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产业革命一般指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阶段。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1、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3、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扩展资料:
工业革命的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4、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6、带来了工业污染。环境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了严重的问题。
7、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8、使弱小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进程。
8. 第次产业革命?
1、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2、第二次产业革命标志: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3、第三次产业革命标志: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