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产业(卫星行业和什么行业通?)
1. 卫星行业和什么行业通?
卫星行业是和电子行业相通的
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其应用领域作用?
1、导航卫星系统大量运用于国家产业安全的核心领域。
2、催生了庞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3、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贡献率,具有强大的带动性和辐射效果。
4、发挥了强国卫国、治国和利民的重要作用。
5、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3. 卫星定位有啥用?
你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公路、铁路、空中和海上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它能够军民两用,战略作用与商业利益并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包括绕地球运行的多颗卫星,能连续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只要持有便携式信号接收仪,则无论身处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能收到卫星发出的特定信号。
接收仪中的电脑选取几颗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就能确定接收仪持有者的位置。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还具有其他多种用途,如科学家可以用它来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测绘人员利用它来确定地面边界;汽车司机在迷途时通过它能找到方向;军队依靠它来保证正确的前进路线等。
目前美国拥有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技术上遥遥领先。
美国的GPS包括绕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上。每颗卫星距地面约1.7万公里。目前,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它的经销公司每年创造的销售额高达80亿欧元。美国联邦航空局预计,随着卫星定位及导航应用的日渐广泛,该行业的销售规模在未来两到三年中还将再翻一番。GPS是“GlobalPositioning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该系统原是美国国防部为其星球大战计划投资100多亿美元而建立的。其作用是为美军方在全球的舰船、飞机导航并指挥陆军作战。
在海湾战争中,涌现了大量高科技装备,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人们普遍认为是GPS技术在整个海湾战争中充分显示了威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项工程浩繁、耗资巨大的工程,被称为继阿波罗飞船登月、航天飞机之后的第三大空间工程。海湾战争期间,GPS系统尚未完全建成,初步使用已显神威。
随着1993年GPS太空卫星网的完全建成,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而且美国1994年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权。使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利用这一系统。
前苏联早在1982年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后来,俄罗斯继续执行这一系统工程计划,到1995年已完成建成。目前这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只由俄罗斯控制使用,未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欧洲联盟考虑到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也打算建立他们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目前德俄已联合生产了可以同时接收美国GPS和俄国Glonass信号的卫星定位接收器。当前世界各国对全球卫星定位导航这一高新技术都非常重视,认为其对导航定位和大地勘测技术是一场革命,其民用潜力相当巨大,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这24颗卫星分布在高度为2万公里的6个轨道上绕地球飞行。每条轨道上拥有4颗卫星,在地球上任何一点,任何时刻都可以同时接受到来自4颗卫星的信号。也就是说GPS的卫星所发射的空间轨道信息覆盖着整个地球表面。GPS卫星定位系统由地面控制站、GPS卫星网和GPS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地面主控站实施对GPS卫星的轨道控制及参数修正。
4. 中国民营卫星服务商有多少?
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下称“未来宇航研究院”)日前公布《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报告显示,到2019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194家,较2018年增加37.6%。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航天企业共176家,占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的90.72%。
航天产业链由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到下游卫星运营、应用等多个环节构成。 其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环节可进一步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卫星配套制造和卫星载荷制造等;卫星发射环节可分为火箭总体制造、火箭配套制造、卫星发射服务等。产业链下游包括卫星运营及应用等环节,具体又可根据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领域细分。
据未来宇航研究院统计,到2019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194家,较2018年增加37.6%。其中,卫星制造企业50家,卫星发射企业33家,卫星运营企业46家,卫星应用企业65家。相较之下,卫星发射企业数量最少。报告认为,我国商业航天在火箭制造方面仍存在较大可开拓空间。
在产业链上游,企业大多将目光聚焦在卫星和火箭的总体制造上,而供应配套部件的企业较少。在产业链下游,卫星遥感运营与卫星导航应用企业数量较少。报告认为,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虽已遍布四条产业链,但在各产业链环节的分布并不均衡,仍需更加深入。
从成立年限看,这些商业航天企业中以成立1-5年的公司居多,共114家,占比超一半,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分布。其中,成立1-2年的卫星发射企业多达12家。 报告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15年-2018年间,商业航天在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政策下得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新增商业航天企业约14家,与2018年新增的35家相比有所减少。虽然部分新注册公司由于未有实质性进展而并未算入到报告统计范围,报告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商业航天行业目前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从地域分布看,报告显示,北京聚集45.36%的商业航天企业,广东因其技术、资本、市场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9.79%的企业落户,传统航天大省陕西以8.76%位居第三。国内航天院所、高校分布与商业航天企业布局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亦庄形成著名的火箭一条街,西安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航天基地和高新区。
从投资上来看,报告提到,2019年对于创投行业来说是困难的一年,这样的宏观环境也为商业航天公司融资造成一定的困难。2019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早期投资次数不少于46次,融资总额达22.35亿元。
此外,报告提到,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066)于2019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募资金额为7.16亿元;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333)于2019年6在科创板上市,募资金额6.6亿元。加上上市公司数据,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融资总额达50.64亿元,年度融资次数不少于50次,基本保持与2018年相同的水平。
从商业航天各细分行业的投资情况看,2019年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依然集中在火箭制造及发射领域。相关企业在过去一年共获15次投资,投资金额累计11.45亿元,占商业航天行业整体融资规模的51%。
此外,卫星制造企业2019年获得融资总额1.71亿元,卫星运营企业2019年累计融资额6.96亿元,卫星应用企业获2.23亿元投资。
5. 卫星互联网普及需要多久?
卫星互联网普及的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技术成熟程度、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现代卫星互联网技术已经很先进,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开始提供商业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但该服务通常需要高昂的费用,对大众来说还不太实惠。以下是一些影响卫星互联网普及的因素:
1. 技术成熟度:卫星互联网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和实践积累才能逐步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互联网的普及将更加便捷和实用。
2. 资源投入:卫星互联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这涉及到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随着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相关资源投入也将逐渐增多。
3. 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广卫星互联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加强对卫星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支持和引导。
总的来说,卫星互联网的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左右,卫星互联网将会逐渐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