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例子(关于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事例?)
1. 关于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事例?
能让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业界大佬共同看好的方向,除了人工智能,可能很难找到第二个。
在7月9日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斯克)、“二宏”(李彦宏、张文宏)少见地隔空同台。此外,还有包括七位图灵奖得主、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550多位业界、学术界嘉宾汇聚一堂。
大会上,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的身份出席的马云,就疫情期间社会经历的大动荡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他认为,世界已经巨变,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与其担忧,不如担当,“为活下去而做的创新才是真正最强大和不可阻挡的动力”。
马云有此感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疫情危机中,依赖人力、线下运转的传统行业遭受极大冲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彰显出其重要性与必须性。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到,“从人工智能参与到抗疫物资调配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将来人工智能具有非常强大的物资调配能力”。
人工智能的意义已不止于经济层面,它也是抵御大自然不可抗力、维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依仗,基于这一逻辑,政策已率先做出反应。
在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通过科技力量支撑疫情防控。随后,“新基建”政策落实,人工智能被列为七大领域之一。
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与计算能力、大数据、场景等人工智能成长土壤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正处于平台化、产业化之前的关键节点。
疫情催化及政策推动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被按下加速键:仅在大会上,就诞生了8个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而在新基建的东风下,人工智能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一局围棋
在未来关于人类历史的讲述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篇章。
2016年3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与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此时,大众对谁赢谁输的预测还有很大分歧,最终AlphaGo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
这样一场比赛,将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更多存在于科幻电影、小说中的概念实体化,也将人类一直以来的自信与骄傲击破,证明了人工智能可以达到比肩,甚至超越人类的高度——这甚至引发了一些恐慌。但在当时,中国选手柯洁仍认为“AlphaGo能赢李世石,但是赢不了我”。
仅一年之后,AlphaGo再次突飞猛进,大众已经一边倒地做出了人类必败的判断,最终AlphaGo以3:0的战绩击败了几乎代表着人类围棋最高水准的柯洁。
第三局比赛中,柯洁甚至中途离场20分钟痛哭,连坐在十几米之外的观众都能听见他隐忍但清晰的哭声。“我感到浑身都在颤抖,真的,寒冷地颤抖。”后来柯洁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
柯洁承认,他的失态是因为觉得机器下得太完美。
值得指出的是,人工智能从诞生到打败世界围棋冠军,只经过了六十余年的发展。
1950年,一位名叫马文·明斯基的大四学生,与同学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这也被看做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起点。而马文·明斯基在后来也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同年,“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提出设想: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开展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直到1956年,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才提出“人工智能”一词,被人们看做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随后,由于技术难度高、进展慢,人工智能的发展反复经历着高潮与低谷。在1987 年,由于通用计算机 Lisp Machine在商业上的失败,人工智能再次滑入了低迷期,行业人士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问题不在于硬件,而是在软件以及算法层面的挑战没有突破。
长久以来,对人工智能的探讨一直局限在研发圈层中,一直到AlphaGo出世,横扫人类围棋界,才一举将人工智能推向了社会话题中心,自此之后,人工智能概念始终炙手可热。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在2017年的时点上爆发,本质上是得益于发展土壤的逐渐成熟,马化腾曾在演讲中提到,发展人工智能,场景、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才缺一不可。
在计算能力方面,深度学习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2006年,现任职于Google Brain的技术专家 Geoffrey Hinton带领团队发现了训练高层神经网络的有效算法,2012年,Geoffrey Hinton团队在ImageNet上首次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完胜其它团队。
Geoffrey Hinton在ImageNet 2012上的成功让科学家开始更多的关注模型与算法的创新突破,以弥补训练中数据的不足,从而带来算法上的快速迭代:以图形计算为代表的GPU在计算机视觉训练中替代原来的CPU,大大提升了计算性能,让原来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缩短到几天或几个小时,加快了计算机视觉前期训练和推理的迭代周期,带来效率上的成倍提升。
大数据则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随着互联网浪潮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时代,人类生活逐渐被智能终端所绑定,每日可产生的数据量出现指数级的增长,且数据维度更加丰富,大数据技术逐渐精进。而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及管理、分析及挖掘等方式,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坚实的素材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形态与产业形态发展,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落地场景,如医疗、安防、交通等,这是承载人工智能发展的介质。
因此,近几年人工智能风口再起,实际上是技术发展、数据沉淀以及场景延展等多个因素,厚积薄发,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AI创投热潮。
迷雾尚未消散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前景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人工智能的基本架构。对人工智能的探讨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学术视角的底层研究,二是产业视角。
高校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执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主阵地,在美国,人工智能方面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有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其中,卡内基梅隆大学在2018年开设了美国首个人工智能本科学位,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投入。
中国高校也在近两年间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有94所拥有人工智能二级学院的中国大学,相比2017年增加了21所,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各研究所等是人工智能底层研究的主力军。
高校开展的人工智能研究更多是由国家拨款支持的,此外,也有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出资成立研究院,从事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
谷歌一直以来都将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它在2011年时就推出了聚焦深度学习的Google Brain项目,并在2014年1月斥资4亿美元收购一家名为Deep Mind的人工智能公司,正是这家公司在三年后推出AlphaGo,掀起人工智能风潮。
据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显示,包括谷歌在内的科技巨头,2016年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在20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其中10%用于人工智能收购,90%用于研发和部署。
2017年,AlphaGo引爆人工智能概念之后,美国科技巨头对人工智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该年的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确立了从mobile-first到AI-first的根本战略转变,同年,微软宣布计划建立百人规模的微软AI研究院。一年后,谷歌又将谷歌研究院(Google Research)改名为谷歌人工智能(Google AI),将人工智能放在最高战略地位上。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成功例子?
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日前,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简称遇见敦煌)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用48台高清投影打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对此,专家认为,作为文化遗产与新技术融合的创新范例,“遇见敦煌”以光影艺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隔空对话,让文物“活了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艺术精髓
艺术展借200余幅艺术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展示画面以敦煌特有的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彰显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除了视觉体验,音乐是运用了经典的琵琶以及箜篌、鼓、琴等乐器演奏的国乐。“作为创作者之一,我尽最大努力将敦煌壁画的美复原,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古典绘画样式。”壁画(岩彩)艺术家鲍营说。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表示,艺术展创意的初衷,就是做一个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的展览,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展示敦煌的美,展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穿越时空的审美观。“以前如此大规模的光影艺术展更多表现的是西方油画主题,如梵高艺术展、达·芬奇光影艺术展等,此次表现中华敦煌艺术尚属首次。希望未来通过全球的巡展、互联网云展览,让全球观众了解敦煌文化。”谭平说。
此次艺术展由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90岁高龄的常沙娜担任艺术顾问。常沙娜说:“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之间,并不矛盾。”陈叙良说。
艺术展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艺术展和科技相结合,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进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和科技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谭平表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艺术展形式新颖,是后疫情时代对文物的创新表达,是个非常好的探索。“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遇见敦煌’是现代新时代对博物馆、文物展示、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它启发我们,除了实物展示,沉浸体验式展示等更符合现代传播规律,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共情,非常值得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继续延伸。”辛礼学说。
陈叙良认为,在数字互联时代,观念、技术的变革和年轻观众的成长,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挑战。展览的形态、甚至博物馆的整个业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次展览,没有实物,但通过精心策划,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和震撼,尤其是年轻观众很喜欢,由此可见‘遇见敦煌’确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既是在大文化和传播领域中的不同业态之间跨界、出圈,也是技术、文化、旅游和对外传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值得文博领域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相信艺术展通过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实现作品的迭代升级,产生更大的影响。”陈叙良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敏则认为,艺术展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沉浸式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的主题之一,那么沉浸式的技术、沉浸式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非常向往的消费方式。这次艺术展的沉浸技术、文化符号的运用,效果美轮美奂,激动人心。浸透了主办方对中华文化的精心、诚心、匠心,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敦煌文化的敬畏。”朱敏表示。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引领国际潮流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辛礼学表示,此次展览是对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一次新的探索。“说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从展示文物的角度而言,既要用国际上观众能懂的语言,同时也要关照展览脉络的完整性。”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说,展览非常震撼,“遇见敦煌”在短短20分钟沉浸体验中,实现了历史、文物、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这个理念和实践是值得赞赏的。他认为,虽然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但也应该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满足社会需求,拓宽视野,加强国际化合作交流,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人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敦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认为,一方面要秉持共同价值观的标准去挖掘敦煌艺术中的几百个故事,对其内容、故事、符号等等进行重新的编创。另一方面还要运用艺术加科技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有兴趣走进故事、浸润式地体验故事并产生共情,最终还能将这种体验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认为此次展览从精神价值的取材立意到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的体验打造,做得都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在后疫情时代面向全世界进行广泛传播推介。”
朱敏表示,敦煌文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名片,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和观众都不可能驱车随时到大漠深处去看美轮美奂的演出和实地打卡,而敦煌艺术用这样的视觉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用视觉方式打破了语言阻隔,让全世界的观众,无论民族、肤色、文化,都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3. 原料导向型产业有哪些?
原料导向型企业的特点就是工业接近原料产地。这个类型的工业一般都是原料不利于长距离运输,比如说原料用的比较多,原料的重量和体积大于产品的重量和体积。原料容易腐烂变质,原料容易燃易爆炸。
这个类型的工业接近原料导向型。比如说甘蔗加工,低品位铁矿石的冶炼,水果水产品的加工。炼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