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就给了这么个题:货币政策滞后作用阶段。求高手指点 怎么回答啊???急~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需要一段时
间,有一个时滞问题。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导致名义收入增长率变动的时滞平均为6~9个月;价格变动发生在货币增长率变动大约12~18个月以后;货币增长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变动之间的总时滞平均大约为2年。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财政政策通常具有一段较长的外在时滞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财政政策通常具有一段较长的外在时滞; B.货币政策通常具有一段较长的内在时滞; C.所得税制等自动稳定器具有较长的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 D.以上都不正确。
D.以上都不正确。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缺陷
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失业的增加并不是偶然的现象。通货膨胀目标制过分重视来自需求方面的扰动,而在处理供给方面的因素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弹性;同时完全忽视了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以及频繁变动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1、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能会导致失业的增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只对通货膨胀率负责而不需要考虑其他变量。当通货膨胀率的预测结果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则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是由过度需求引起的,那么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正确的;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是由供给冲击条件恶化的结果,那么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错误的,它将进一步减少产出,增加失业。1991年加拿大经济的严重衰退证实了这一结论。当时,加拿大保守党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恰好遇上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国内税收政策引起的供给冲击,中央银行为了尽快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实行提高利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果使得产出减少,失业激增,导致加拿大经济的严重衰退。
2、通货膨胀目标制容易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过度波动。当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时,不顾经济条件变化而长期盯住一个具体的政策目标会增加政策工具的波动性。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使得政策变量对政策目标的当期影响较小而滞后影响较大由于当今各国均以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因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必然造成利率水平的过度波动。利率的频繁变化,不但增加了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了金融中介的成本,而且还降低了产出的增长率,使得这些国家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举供给规律的特例,并说明什么。
宏观经济学货币财政政策四目标,本题占了两个物价稳定、低失业率。
这两者存在一种矛盾,即“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凯恩斯或新古典综合派观点,可分别对此运用相机决策的财政、货币政策(两者作用不一致)。
根据货币主义观点,失业率自行稳定,货币政策时滞加剧通货膨胀,央行稳定发币即可。
Agatha明
货币政策时滞包括什么
货币政策时滞 ,是指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时滞分类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通常是散步时滞,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操作时滞,指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市场时滞,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