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件清代汉白玉碗及其收藏价值
汉白玉是一种名贵的材料,它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非常容易雕刻,古往今来的名贵建筑多采用它作原料。汉白玉色泽呈乳白色,清雅纯净,却富有贵气,以独有的魅力触动了世人的神经,颇受人们喜爱。
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雕刻的艺术品极其稀罕。因为能称得上艺术品的,都必须用顶级的汉白玉,因为只有用顶级汉白玉才可以上数千万年不风化。关于汉白玉名称的由来,人们众说纷纭。相传从中国古代起,多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的石阶和护栏,被历代人人墨客诵吟诵唱,所谓“玉砌雕栏”华丽如玉,所以称作汉白玉;也有一种说法是,从我国汉代起就用这种宛若美玉的石材修建宫殿,装饰庙宇,雕刻佛像,点缀殿堂。因为是从汉代开始使用这种建筑材料故称汉白玉;还有一种说法是汉白玉的“汉”字本应就是流汗的“汗”,汗字代表了汉白玉最鲜为人知的一个特征,真正的汉白玉,并非真的洁白无瑕,而是洁白中隐藏着浅浅的纹路,就像是出汗的印记一样。当然,最为大众接受的说法是我国从汉代开始就使用这种洁白无瑕的美玉来做建筑材料,人们就顺口称之为汉白玉。下面是我有幸见到的一件汉白玉碗,在这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此藏品为汉白玉碗,来自清朝乾隆时期。圆口外撇,平底圈足。整器选用上等汉白玉,以浅浮雕手法精细雕琢而成。由于此件汉白玉为出土藏品,整体呈青色,十分特别。其造型虽然非常小巧,却不失精致和完整,碗内外都饰有精美花纹,碗底有一汉字落款。藏品经过几百年的岁月风霜,整体依旧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清乾隆玉器之所以深受市场热捧是有历史根源的,乾隆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昌盛时代。乾隆在位期间是清宫收藏古玉最多的时期,据说乾隆皇帝咏玉的诗文就有800首之多。乾隆诸子取名均与玉器有关,皇帝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玉之福祉润泽其后代。乾隆皇帝对玉的痴迷,促使“乾隆玉”成为18世纪中国玉的代名词,乾隆玉也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进程中最耀眼的明珠。
2015年香港拍卖会上一件乾隆孝粉玉碗,预估价值大概在350万元以上。据说经过两轮抢拍,价格涨到888万成交了。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金融化的趋势,相对于其他时代的玉器,乾隆时期的玉器“天价”频出,可见在收藏家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古玉收藏历史
虽然高古玉的价值很高,但是古玉的收藏不像明清瓷器和近现代书画一样圈子那么大。可以说,高古玉的收藏还是比较难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收藏历史,一起来看看。
高古玉收藏历史 即便喜爱莹润凝腻的羊脂白玉的人,也会认同高古玉是现代人认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毫无疑问,赏识高古玉乃收藏者认知玉文化的不二法门。收藏和投资高古玉、揣摩古人的琢磨技艺、品味其中古意神韵、品读历史文化典故是令人惬意的。
殷志强哀叹现在很多人不注重学习、不了解历史文化,而只关心是不是和田地区所产的玉,或者是否为像乾隆工一样细致和繁复。他认为当前在衡量美的标准上出了问题。“要侧重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从它的历史文化的价值上去考量,看它在历史文明中的地位有多高。如果不能从高古玉中探测很多信息,美就无从谈起。”他谈到曾经到比利时一个玉器收藏家的见闻:“他对当代的玉、明清的玉不屑一顾,是真正爱好中国高古玉的西方人。他觉得这是最好把玩的东西,跟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很大关联。高古的东西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还反映礼制社会的实质和同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他当真非常喜欢,并能看懂玉里面的信息和价值,并进行深入发掘,在探索方面有所追求。而我们目前对这一块的教育是缺失的,虽然大学有这方面的课程,但是浮躁的心态总是导致人们只关心价格多高,能不能赚到一百万、两百万,彻底放弃了欣赏的乐趣。”
正因为高古玉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功底,所以投资高古玉是收藏者自身对美和艺术的一种追求。国内外收藏高古玉的人群既是小众也很专业,并且以老一代的收藏家为主。殷志强说:“在纽约、比利时,或者是日本,有少量的古董商在经营高古玉,价格也很贵的。比如玉璧,不会太大,但是品相比较好的,肯定相当人民币大概150万左右。这些古玩商手里的东西,一般不会出东西的,真正好的东西也不上拍。现在都是做产业,提供给爱好高古玉的固定客户。这些固定客户就是一些大的企业家、收藏爱好者,当然价格也不会低。”
正是由于高古玉器的原始性,使它更能直接表达自身的本质,是远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精神内涵更是高于一切,它的神韵和气势是后来者远不能比拟的。像纽约亚洲艺术周上成交的玉璇玑,像一个长了牙的璧,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飞翘的牙,间距几乎相等,在其间还雕刻了扉棱一样的小齿或者叫出戟。“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拍卖的这件玉器与青岛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形制如出一辙,是古代大型祭祀仪式上的用品。
另一件来自纽约拍卖场的汉代鸟形玉杖首,圆雕,躯体圆浑。迄今所知这类杖首多以玉鹰、玉鸽和玉鸠为主。本拍卖品更接近“玉鸽”形象,憨态可爱。从形制看,其下方应衔接在拐杖顶上。这种鸟形玉杖首在汉代据说是用来敬老,源自古时用鸠来馈赠七十岁以上老人家。也有传说谓有几只斑鸠,曾救了险被项羽追杀的汉高祖刘邦,故后来以鸠杖首作纪念。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就已出现杖首形制,当时可能带有原始宗教的属性,到了汉代装饰性和实用性则更强一些。
基于对高古玉的文化成分和精神内涵充满期待,张宏明曾于2004年与合作者出过一本书——《中国古玉价值评估》上下册,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面他列举了国有博物馆收藏的一千多件高古玉器标本并对其04-06年的价格走向进行了预判。现在十年过去了,张宏明说:“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当时我估计有20万、50万、100万、300万,现在都超过了。说明高古玉在不通过任何外力助推情况下可以达到自身资产不断增值。这也是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所带来的结果。”他认为现在所谓的高古玉曲高和寡情形是扭曲或不真实的情况。他举例早年一件红山文化玉龙,价格达到300多万。然而其材质并不是标准的和田玉,而是岫岩玉做的,却并没有因为材质不佳而降低它的价值。张宏明放言:“真正的中国古玉,像汉代的一件标准器古玉,不客气地讲,只要国家允许拿来,上千万、以致上亿都是没问题的!”
高古玉收藏的知识 古玉圈越来越热了,我觉得很正常。从收藏史来看,高古玉的收藏是从宋代开始。宋代人认为古玩就是夏、商、周、秦、汉这五个朝代的遗物。宋代人只玩青铜器、玉和碑刻。高古玉发展到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乾隆到了晚年尤其喜爱高古玉,到处搜罗,也推动高古玉的民间收藏。
从清晚期一直到民国,古玉的收藏一直是收藏的重点,后来这种收藏中断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古玩收藏再次兴盛。刚开始人们先收藏现代玉,之后玩明清玉,玩着玩着藏家又不满足了又向高古玉发展。这是玉器收藏的一个必经过程。
当然,高古玉收藏有门槛,一般来说高古玉片小,沁色多,玉质杂,鉴定起来很不容易。而且古玉的历史比其他的艺术品门类都要久。藏家要熟悉起来,难度非常大。而且高古玉数量少,所以进入圈子的人就少。但是人的兴趣是拦不住的,古玉收藏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喜欢高古玉的人越来越多,懂鉴定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一点值得注意,2007年到2008年美国放宽了对中国的签证,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出入美国的拍卖场所购买中国古董,这也加速了高古玉的回流。可以说,最近五年都是中国古玉回流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