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美元是多少人民币(美元设计由来?)
美元设计由来?
由于美国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只有发债权,然后用国债到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哪里做抵押,才能通过美联储机器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所以美元的源头在国债上。
第一步,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财政部将国债设计成不同种类的债卷,包括一年期的,2-10年期的,30年期的。这些债卷一不同的频率在不同的时间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财政部最后将拍卖交易中没有卖出去的国债全部送到美联储,美联储照单全收,这是美联储的账目上将这些国债记录在“证劵资产”项下。
因为国债有美国政府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资产”。当美联储获得这一“资产”后,就可以用它生产一项负债,这就是美联储印制的“美联储支票” 也就是美元。这是“无中生有”步骤的关键步骤。美联储开出的这一张支票的背后,没有任何金钱来支撑这张“空头支票”。
这是一个设计精致和充满伪装的步骤,它的存在使政府在拍卖债卷的时候更加容易控制“供求”,美联储得到借钱给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的得到货币,但又不显露大量印钞票的痕迹。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联储,在会计账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国债的“资产”鱼货币的“负债”正好相等。整个银行系统被巧妙的包裹在这一层外壳之下。
正是这简单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来税收被政府抵押给私有中央银行来接“借出”美元,由于是想死人银行“借钱”,政府就欠下了巨额利息。抵押未来的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贬值,人民不仅莫名其妙的抵押了自己的未来,而且现在就要立刻交税来偿还政府欠中央私有银行的利息,美元的发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负担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远无法还清!
第二步,当联邦政府收到被背书美联储开出的“美联储支票|”之后,整张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联储银行,并且摇身一变成了“政府储备”,被存在政府在美联储的账户上。
第三步,当联邦政府开始花钱,大大小小的联邦支票构成了“第一波”货币浪潮涌向经济体。收到这些支票的公司和个人纷纷将他们存到自己的商业银行账户上,这些钱又变成了“商业银行储蓄”。此时的他们呈现“双重人格”,一方面他们是银行的负债,因为这些钱属于储户,早晚要还给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构成银行的“资产”,可以用于放贷。在会计账目上一切还是平衡的,同样的资产构成了同样的负债。但是,商业银行在此开始借助“部分储备金”这一高倍放大镜,开始准备“创造”货币了。
第四步,商业银行储蓄在银行账目上被重新分类为“银行储备”。此时,这些储备已经由银行的普通“资产”,一一跃成生产种子的“储备金”。在部分储备金体系之下,美联储允许商业银行只保留其10%的储蓄做“储备金”而将90%的储蓄贷出。于是这90%的钱就将被银行用来发放信贷。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当90%的储蓄被贷款给别人之后,原来的储户如果写支票或者需要用钱怎么办?
其实,当贷款发生的时候,这些贷款并不是原来的额储蓄,而是完全无中生有创造出来得“新钱”。这些“新钱”使银行拥有的货币总量比旧钱立刻增加了90%。与“旧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为银行带来利息收入。这就是第二波涌入到经济体的的货币,当第二波货币回到商业银行中时,就产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钱”创造过程,其数额呈递减趋势。
当第二十几个波次结束的时候,一美元的国债,没美联储和商业银行的密切配合之下,已经创造出10美元的货币流通增量。如果国债发行量机器创造货币的余波所产生的货币流通增量大于经济增长需要,所有“旧钱”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但是大部分增发的国债被没有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而是被外国中央银行,美国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机构所购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购买者花的是已经存在的美元,所以并没有床在出新的美元。只有当美联储和美国的商业银行机构购买国债时,才有新的美元产生,这就是美国能暂时控制通货膨正的原因。不过,掌握在非美国银行手中的国债,迟早会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国债),这时,美联储将不可避免的创造出新的美元
2008年美元硬币含金量?
2008年美元硬币不含金。
在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按照当年颁布的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24.057克)纯银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直到1873年。而一美元价值的24.057克白银,即大约相等于一枚西班牙银圆。因美国政府甚少铸造一美元的硬币,因此在南北战争前,西班牙银圆一直是美国主要流通的货币之一,美国各官、私银行亦多以西班牙银圆作储备,美国人大多用钞票兑换西班牙银圆。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上任后,美国货币采用了“金本位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在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为1.50466克。1934年1月31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规定为13.714格令(合0.888671克)。黄金官价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到1934年美元贬值,美国政府将1922年以前版的各种券类钞票逐渐收回。贬值后的美元不能兑现,仅外国中央银行可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1946年12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克。以后,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危机加深。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为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再磋商,最终于1971年12月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其主要内容有: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美元含金量贬为0.818513克,对“特别提款权”比价由原来的1:1贬至1.08571美元等于1“特别提款权”。然而,这些措施也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机的恶化。
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含金量减为0.73662克,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对特别提款权比价贬至1.20635美元等于1 “特别提款权”。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美元汇价走向浮动。至此美元不再有法定含金量。
美元纸币上的人物分别是谁?
1美元券(1993)正面是首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肖像,背景主景是美国国玺(The 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
2美元券(1976)正面是第3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肖像,斯图亚特(G.C.Stuart)原作。背面是杰弗逊故居(1976年以前版)、独立宣言签字会场(1976年以后版)。
5美元券(1995、1999)正面是废除美国奴隶制的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肖像。背面是位于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
10美元券(1999)正面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肖像。背面是美国财政部大楼。
20美元券(1995、1996、2004)正面是第7届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1767-1845)肖像。背面是白宫,美国总统府。
50美元券(1990、1996)正面是第18届总统尤利斯·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肖像。背面是美国国会山。
100美元券(1988、1996)正面不是总统,而是著名科学家,政治家,金融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肖像,因为他曾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起草著名的《独立宣言》。背面是费城独立纪念堂。
500美元券正面是有“繁荣总统”的美名,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m Mckinley,1843-1901)肖像。背面是面额小写“500”字饰,字体大小不一。
1,000美元正面是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唯一分开任两届的总统,内战后第一个当选总统的民主党人克利夫兰(Cleveland,1827-1908)肖像。背面是美国国名及大写“ONE THOUSAND DOLLARS”文字。
5,000美元正面是“美国宪法之父”、第四任总统麦迪逊(Madison,1751-1836)肖像。背面是美国国名和“FIVE THOUSAND DOLLARS”文字。
10,000美元正面是美国财政部长萨蒙·P·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1808-1873)肖像 。背面是“TEN THOUSAND DOLLARS”文字和“10000”字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