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有哪些检测指标?(水文指标包括?)
1. 河流水有哪些检测指标?
一般河流水质评价因子包括:
感官性因子:如味、臭、颜色、透明度、浑浊度、悬浮物、总固体等;
氧平衡因子:如DO(溶解氧)、COD(化学耗氧量)、BOD(生化需氧量)、TOC(有机碳总量)、TOD(氧总消耗量)等;
营养盐因子:如氨盐NH3-,硝酸盐N、。磷酸盐PO4-等等;
毒物因子:如酚、氰化物、汞、铬、砷、镉、铅、有机氯等;
微生物因子:如大肠杆菌等。
也可依化学性质分成无机物、有机物、重金属三类。
河流水检测项目:
pH值、溶解氧、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铜、铅、锌、镉、六价铬、总磷、石油类、水温、总硬度等19项。
2. 水文指标包括?
水文的五个指标1、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3、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4、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3. 河水质排放标准
答案是,我国水质分类:I,II,III,IV,V和劣V,共五类。
一,河流水质各项指标国家标准是Ⅲ类。
二,标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4. 一般河流坡降多少?
河流坡降要比较平缓,河流坡降平均为0.1‰ 河流(沟道)纵比降对地质灾害、水运、水电、矿砂和新构造运动研究有实用价值。
如在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治理中,沟床平均比降是一个重要指标。 沟床平均比降直观地反映出沟床径流的坡度,是影响沟谷水动力条件的重要参数之一。
5. 什么作为淡水资源多少的指标?
常用人们常用作为作为淡水资源多少的指标淡水资源多少的指标. .河流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淡水湖泊水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 按国家说,巴。
6. 河流泥沙的五个指标?
五个统计特性。群体特性,泥沙总是由无数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和矿质不同的颗粒混合而成,呈群体形式存在。这种泥沙群体主要的统计特性有:
①粒径分布,一般颗粒大小差异较大,很离散,常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表示。
②泥沙颗粒粒径的算术平均值称算术平均粒径。
③中值粒径,即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上与纵坐标50%相应的粒径,在全部沙群中,大于或小于这一粒径的泥沙在重量上刚好相等。用中值粒径概括泥沙群体的粒径能较小受极端值(最大及最小粒径)的影响。
④泥沙群体的干容重和孔隙率,干容重指单位体积泥沙群体内干燥泥沙的重量,以吨/米3计。孔隙率指单位体积泥沙群体内空隙所占的体积。
⑤均匀沙的群体沉速,当大小相同的沙粒群体的含沙量大于2%左右时,颗粒将相互牵连,混为一体,全部颗粒以同一速度下沉,这种沉速称为均匀沙的群体沉速。
7. 我国河流水质标准?
1、我国的水质分类为:I,II,III,IV,V和劣V,共五类。
2、河流水质各项指标国家标准是Ⅲ类。
3、本标准将标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5、本标准项目共计109项,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
6、与GHZB1-1999相比,本标准在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增加总氮一项指标,删除了基本要求和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和凯氏氮三项指标,将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调整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
修订了p H、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铅、粪大肠菌群7个项目的标准值,增加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40项。本标准删除了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本标准对地表水各类水域进行监督管理。
扩展资料:
基本归类
饮用水类:
饮用水I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未受污染。
饮用水II类:较清洁,过滤后可成为饮用水。
饮用水III类:过滤清洁后可用作普通工业用水
污水类
IV类:普通农业用水,灌溉用。
V类:普通景观用水。
劣V类:无用脏水。
评价指标
天然水评价指标一般为色、嗅、味、透明度、水温、矿化度、总硬度、氧化-还原电位、pH值、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天然水中的大气降水水质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和降水淋溶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关;地表水水质与径流流程中的岩石、土壤和植被有关;地下水水质主要与含水层岩石的化学成分和补给区的地质条件有关。
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COD、BOD、SS、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8. 河流等级怎么划分?
河道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
根据河道等级划分办法,
一、二级河道大多是跨越两省或数省的大江大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类河道要由水利部认定;
三级河道大部分影响一省或邻近省份,其重要程度略逊于一、二级河道,但对地区性国民经济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为了使省际之间的标准掌握大体一致,并便于跨省河道的定级,这类河道应由水利部委托所在流域机构会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协商,报水利部认定;
四、五级河道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认定。河道等级可以分期分批认定,其等级也可因情况变化而升降,变更程序则同认定程序。考虑到在等级划分中不可能规定得很全面,特殊情况可由水利部直接指定河道的等级。
跨国或国际边界河道的管理涉及到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不能完全沿用国内办法,可暂不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