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吉奥上市(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1.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是一类军民两用技术,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等方面,也应用于地域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电信、城市建设、能源、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比如,基于GIS平台的120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就可以利用GIS技术定位呼救点,自动标注发病地点以及会面地点,并按照距离远近推荐5个就诊医院。专家指出,世界上75%到80%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作为“数字地球”的骨架支撑技术之一,地理信息系统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目前GIS软件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日本的GIS市场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美元。在我国,从事GIS软件和应用开发的企业超过了1000家,包括软件、硬件、培训、教育等在内,GIS市场也可以达到百亿元之巨。国内的重要的软件就是超图公司的SurperMap、中地数码的MapGIS软件和武大吉奥的GeoStar。作为国内GIS软件厂商在中国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中科院旗下的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不仅彻底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统江山的尴尬局面,还成功进入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创了中国GIS软件国际化的先河。
2.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有哪些?
武汉地区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众多,但转化不够一直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武汉高校纷纷兴办了大量校办企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如华工科技、武大科技等。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高校校办企业数量超过三位数,仅武汉大学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就有近60家,如武大科技、武大吉奥、凯迪电力等。华中科技大学校办企业也有50家,2009年至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旗下50家企业,累计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80.85亿元,累计实现合并净利润15.45亿元,累计完成上交学校利润1.2亿元,累计实现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超过13亿元。
武汉理工大学有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25家参股控股企业。华师等高校也有不少企业。武汉地区一高校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估计目前仅部属院校控股、参股的企业就超过200家。
不仅部属院校,武汉科技大学也有多家企业。武汉科技大学资产公司副经理王伟说,武科大目前有校办企业5家,去年销售收入达到4885.23万元。该校2010年投资300万入股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不但收回了全部本金,获得了上千万元的现金分红,还分得了股利4772.73万元。
目前,这些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资产公司(或产业集团)来管理校办企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高校资产公司资产总额排名》中, 武汉三家高校进入前二十,其中华科大产业集团排第四,武大排第十二,武汉理工大排十三。在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利润总额排名中,华科年赚5亿多排第四,武汉大学年赚1.8亿排第八。
高校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在众多的校办产业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上市公司。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版图中,存在一个“高校系”板块。1993年复旦大学旗下的复旦复华上市后,国内高校掀起校办产业上市浪潮。“一度是‘象牙塔’和‘学术净土’的大学校园,从此开始资本潮涌。”教育专家叶显发说。
截至今年上半年,实际控制人为高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25家,总市值约1878亿元,涉及国内13所顶级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控制6家、北京大学控制4家、华中科技大学3家。从公司所在地划分,上海数量最多,集中了5家,北京、湖南、湖北各3家,排在第二阵营。
200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下属的华工科技上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2011年该校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先后在创业板上市,华中科技大学自此
3. 高光谱遥感就业前景如何?
高光谱遥感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进入国家测绘相关部门,如各地测绘局,地震局,地理信息中心等,或者进入到各地各上述局的业务关联单位亦或有关民营企业,如中测新图、四维世景、南方数码、武大吉奥、航天远景等等。国营体制比较稳定,福利上升空间一般,私企讲求业务能力与业务量,有关薪酬及福利相比更佳。
4. 哪些二线城市IT行业前景比较好点?
在二线城市中(含新一线城市)IT应用方面杭州、成都、东莞相对比较靠前,而在基础科学领域却是南京、合肥实力比较雄厚。这是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十城市,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金融和科技创新,可金融主要是集中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其他的城市基本上只能达到省域的金融中心。科技产业的竞争才是二线城市的主战场,而竞争力排名靠前的二线城市也自然是城市科技创新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四大一线城市,余下的六个城市分别是:天津、南京、杭州、武汉、重庆和成都。当然,还有上海都市圈的苏州,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国家科技研发城市合肥,西北地区的核心城市西安等十个城市。可如果把新一线城市剔除在外,只把昆明、大连、厦门等城市定位为二线城市。那么这些城市中仅有厦门、合肥还算是IT产业前景较好的城市。另外的城市根本就很难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城市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产业的竞争上,而科技产业随着金融聚集、人才集聚、创新集聚带来了科技产业在一二线城市的聚集,甚至可以说是一线城市加位数不多的二线城市,大部分的资源将集中于此。其他城市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机会。
像美国的科技产业也就集中在以西海岸为主的旧金山等区域,以及在东海岸以波士顿、纽约为主的区域,其他的城市很难有所建树。
这也折射出我国的科技产业将基本上集中在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这就是第一梯队组合。另外,像武汉、成都、西安、、重庆、厦门等地的科技产业也只能是成本优势和区域优势,归类于第二梯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