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标用法(师德教师评价指标由哪三个维度构成?)
1. 师德教师评价指标由哪三个维度构成?
1、第一个维度是专业理念和师德。主要是指:(1)职业的理解与认识。(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3)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4)个人的修养与行为。
2、第二个维度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
3、第三个维度是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等活动。
2. 教师队伍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三个字:能、德、廉。
能,工作能力与工作意愿。工作能力好不好是一个问题,有工作能力做不做事也是关键。
德,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加强自身学习,就没有创新能力,德就会退落,德还体现了一种容忍,一种大度,即团队精神。
廉,指身子要正。现在许多教师打起麻将赌起钱来比一般人厉害不少,自身休养都不好,可一票否决也。
3. 评价教师的第一指标是什么?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
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
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4. 什么是评价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兴趣和态度,是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
5. 教师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哪三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涉及的领域包括: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涉及领域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涉及领域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
这个内容来自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还未正式印发。
6. 教师问卷调查评定指标怎么写?
问卷调查评价的内容及结构,评价的等级设置决定了评价的指标。
7. 教育教学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1. 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通晓易懂。
2. 课堂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清晰。
3. 教师能始终遵守之前发布的教学指令。
4. 课堂练习任务表述清晰。
5. 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有清楚的标识。
6. 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各个课堂教学阶段区分清楚。
7. 灵活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按时上下课。
8. 遵循规则和程序。
9. 教室空间管理要适应目标、内容和方法
8. 特级教师定向指标什么意思?
特级教师定向指标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农村或者是贫困山区而专门设定的一些指标,因为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教育,师资相对薄弱,老龄化现象严重,教育资源缺乏,乡村教师确实不易。
从现在的职称评定分配指标就可看出:政策已开始向农村倾斜。所以特级教师评选,给农村1/4的专属指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为了支持乡村教育,使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留在农村,国家釆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的教育工作者,每月都享受国家的经济补贴,山区的补贴最多。
在职称方面,往年一个乡镇副高名额也就是单位数,而今年名额十几个,好多偏远乡镇都分了二十多个名额,好多在城里的教师都想向农村调。
9. “双减”背景下,应从哪些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聚焦重点,减轻教师负担。面面俱到的评价不仅会增加教师负担,而且会牵制教师成长。好的教师评价在着眼全面的同时必须明确重点,抓关键绩效指标(KPI),弱化甚至去除非重点的评价指标。只有教师评价做了减法,“双减”工作才有可能真正推动下去。
二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际获得感。
周建华:教师评价内容要突出直面“双减”的针对性。
一是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及反馈能力评价。一方面,要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教师间的专业合作,年级统一设定标准,总体控制作业时间。另一方面,作业批改与反馈要落实落细。布置的作业要全批全改,除作文外的作业原则上要求当天完成批阅,最好当天反馈,最迟第二天反馈。对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全班性的讲评。
二是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具体涵盖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
三是课后服务能力评价。主要聚焦课后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包括看管服务、作业指导服务、特长发展及社团服务等。
四是家校协同能力评价。明晰教师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等。
陈春勇:一是教育教学评价。将师德列为教师评价的首要内容,让学生、家长、同行等作为评价主体,客观评价教师日常品行表现。另外,学生增值成绩、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等,也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是学生作业布置评价。在按“双减”规定控制作业时间的前提下,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科学确定作业数量。显性作业,如练习题、检测题等,由各年级教研组集体创设、分层布置,鼓励联系社会热点创新题目素材和问题设计,并为任课教师提供适当发挥空间;隐性作业,如短文背诵、课外阅读、教材预习等,要适度降低所需时间和难度。作业评价采取抽检作业批改与反馈指导学生情况、学生调查、家访等形式,发现问题对教师及时警示、适当惩戒。
三是课后服务评价。重点评价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服务计划,是否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开展生活指导等。及时掌握家长和学生反馈,督促教师改进课后服务。
另外,评价还要关注教师课后执行补课禁令情况,对违规者严格依规处理。
胡平平: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遵循“四有好老师”标准框架,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教师必须遵规守法,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
其次,要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教师应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发挥作业诊断、巩固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强制学生刷“教辅题”。
最后,要把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家境困难的学生和有严重负面情绪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