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与汝窑
不是。此二窑均为列宋代五大名窑。关于哥窑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有兄弟二人为宫廷制作陶瓷,但兄弟为了名利垄断宫廷制瓷在其兄的瓷器中做了手脚结果使烧造后的瓷器满布列纹却因此为官宦所喜好,由此出名,因此也命名为哥窑。
请问什么是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代名窑之一。据明嘉 靖五年(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 编》一书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 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 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 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派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 碎……”据此而言,“哥窖”乃是对章氏 两兄弟中的哥哥所创瓷窖的称呼。但现在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 瓷。因为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宋人也无此记载。
哥窑是如何得名的?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可谓是一个高峰。特别是五大名窑“官、哥、汝、 定、均”的产品,由于大多传世较少且造型、色彩独特而成为难得一见的珍品。在 五大名窑中,除了哥窑以外,其他窑口均已找到了比较确定的烧造地点,并且有独 立的产品特征。但哥窑一直没有发现烧造的窑口,甚至连特征也不是非常明确。
从传世至今被定名为哥窑的瓷器来看,其主要特点是胎色较深,在器物口沿和 足部釉料较薄处,会呈现出“紫口铁足”的特点。釉色通常较暗,呈青灰色,通体 带有片。开片就是瓷器上带有装饰性的裂纹,起初是由于烧造时釉料的膨胀系数
不均造成的,后来被工匠巧妙地利用而产生出一种特
殊纹饰。
由于此类瓷器胎色与釉色的特殊搭配,在开
片处展现出“金丝铁线”的效果。
哥窑的定名也颇具戏剧色彩,在宋代的文献中,
没有任何关于哥窑的记载,元代出现了 “哥哥洞窑”
的称呼,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哥窑的名字,并开始
流行起一个关于哥窑来历的传说。
传说处州有章生一、
章生二兄弟都从事制瓷业,章生一所生产的瓷器紫口
铁足、满布裂纹,因其为兄称为哥窑;章生二生产的
瓷器青翠无裂纹,如同玉器,因其为弟称为弟窑,以
地处龙泉,又称龙泉窑。由于哥窑瓷器与龙泉窑的深
胎瓷器有相似之处,所以许多后来者对此传说深信不
疑。
但经过现代化学分析,哥窑与龙泉窑成分不同,
而非常接近宋代官窑的产品,很可能是官窑器中的一
种。今天杭州凤凰山下老虎洞是南宋官窑的所在地,
故此地又称“官窑洞”,而杭州方言中读“官窑洞”为
“哥哥洞”,这可能就是元代“哥哥洞窑”的来历,到了明代又开始附会出“哥窑”、 “弟窑”的传说了。
哥窑有什么特点?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黑胎厚釉,紫口铁足, 釉面开大小纹片。在浙江龙泉的溪口、瓦窑 墙等地发现有符合上述特征的窑址。这种裂 纹,是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过 程中形成的。最初本是烧制的一种缺陷,但 由于纹理具有特殊的效果,后人就人为地使 它形成自然的装饰。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 大小,而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纹片细小如 鱼子的叫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状的为蟹爪 纹,纹片大小相间的为百圾碎,大小纹片结合、 黄色纹片和黑色纹片参差出现的“金丝铁线”品种称为“传世哥窑”。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种,在釉中 出现大小气泡的称为“聚球攒珠”,也有出 现葡萄状锈斑的称为“葡萄斑”。哥窑的瓷 胎呈黑褐色,器皿的边缘往往显出一条褐色 的边,称为“紫口铁足”。品种以盘、碗、洗、 瓶、炉、文具等为多,没有大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