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益?
自然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等风险因素,对农业稳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保险作为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摊的有效途径,扮演着“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角色。而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政策性保险,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价格波动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损失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满足再生产的需要。
近年来,农业保险政策稳步推进,经办机构严格落实“扩面、增品、提标”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利民开展工作,成效显著。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提升保障水平,更好地满足农业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笔者认为,应在唱好“三步曲”方面下功夫。
唱好人财物技的“保障曲”。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政策”二字上,其保费来源主要是靠财政资金补贴。要保护好并调动起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就必须确保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有效满足保险机构日常经营的费用支出。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提高农险经办质效。还要打通基层协保队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农险经营及时开展。
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工作方案?
一是在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上,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深化区域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三农”的经验。
二是在金融服务创新上,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提供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支持。
三是在政策扶持上,加强财税、货币和监管政策协调,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评价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对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积极作用。
四是在监管规范上,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划分和风险处置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的监管责任,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处置金融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机制,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针对农村特点,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应用,健全惠农支付体系,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健全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真实有效的信用评估,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务,流动便利的要素市场,方便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非金融机构向更多农民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