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的环节(十大生态产业是哪些?)
1. 十大生态产业是哪些?
十大生态产业是指:
1、节能环保产业:
兰州新区将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兰州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2、清洁生产产业:
依托现有的中川园区、秦川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园区,推进工业企业聚集发展,集中有效处理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污废,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建设绿色工业园区。
3、清洁能源产业:
建立兰州新区鼓励清洁能源消纳的有效机制,加大电价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建设新能源示范新区、绿色能源示范新区。
4、循环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玫瑰小镇、美丽乡村、设施农业及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和载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5、生物医药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引进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来兰州新区投资,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
6、文化旅游产业:
以西部恐龙园、蓝天城、房车露营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引进项目,打造民族风情线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高端品牌旅游产品。发展兰州新区休闲游、乡村游、健身游,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
7、通道物流产业:
依托中朱铁路、中川城际铁路、张掖三四线、中兰客专等国家铁路和中川机场在兰州新区形成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依托中新南向通道,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8、数据信息产业: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云计算中心、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大数据决策服务平台,争取全省数据信息项目落地兰州新区。搭建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兰州新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9、军民融合产业:
依托凯博、和盛堂、银隆等企业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极争创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10、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着力提升石油钻采装备、新能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打造集成电路重点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兰州新区电子元器件制造向高端电子设备制造转变。积极推进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2. 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提出?
我国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的具体成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具体部署。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
4. 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提出?
我国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的具体成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具体部署。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
5. 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动力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6. 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动力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7. 生态文明主要由哪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范畴写入党代会报告,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厘清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世界观上,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基础。生态消费模式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需要依赖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公众从浪费型消费模式转向适度型消费模式,从环境损害型消费模式转向环境保护型消费模式,从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向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资源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8. 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提出?
我国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的具体成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具体部署。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
9.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什么时候提出?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是在2007年提出的。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0. 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 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动力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 十大生态产业是哪些?
十大生态产业是指:
1、节能环保产业:
兰州新区将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兰州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2、清洁生产产业:
依托现有的中川园区、秦川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园区,推进工业企业聚集发展,集中有效处理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污废,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建设绿色工业园区。
3、清洁能源产业:
建立兰州新区鼓励清洁能源消纳的有效机制,加大电价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建设新能源示范新区、绿色能源示范新区。
4、循环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玫瑰小镇、美丽乡村、设施农业及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和载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5、生物医药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引进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来兰州新区投资,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
6、文化旅游产业:
以西部恐龙园、蓝天城、房车露营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引进项目,打造民族风情线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高端品牌旅游产品。发展兰州新区休闲游、乡村游、健身游,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
7、通道物流产业:
依托中朱铁路、中川城际铁路、张掖三四线、中兰客专等国家铁路和中川机场在兰州新区形成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依托中新南向通道,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8、数据信息产业: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云计算中心、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大数据决策服务平台,争取全省数据信息项目落地兰州新区。搭建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兰州新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9、军民融合产业:
依托凯博、和盛堂、银隆等企业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极争创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10、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着力提升石油钻采装备、新能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打造集成电路重点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兰州新区电子元器件制造向高端电子设备制造转变。积极推进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13. 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4. 生态农业怎么发展的?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农业主导模式,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种实践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科学工作者,和农民一道,创办了许多如“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场、生态农业点。有些聪明的农民不甘守旧,他们想到了过去有人在稲田里养鱼及田里放养红萍,能够稻田水肥沃,这就是生态农业的观点。生态首先一定保证名副其实,生产的产品,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提供的商品必须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一定要避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农业农家乐、采摘园、狩猪场、观光旅游休闲产业、要有乡土气息、要有特色等等。经营理念和意识要确立先进的,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培训员工,引进设备,建立制度等方面。当前生态农业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15. 生态农业怎么发展的?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农业主导模式,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种实践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科学工作者,和农民一道,创办了许多如“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场、生态农业点。有些聪明的农民不甘守旧,他们想到了过去有人在稲田里养鱼及田里放养红萍,能够稻田水肥沃,这就是生态农业的观点。生态首先一定保证名副其实,生产的产品,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提供的商品必须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一定要避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农业农家乐、采摘园、狩猪场、观光旅游休闲产业、要有乡土气息、要有特色等等。经营理念和意识要确立先进的,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培训员工,引进设备,建立制度等方面。当前生态农业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16.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什么时候提出?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是在2007年提出的。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7. 十大生态产业是哪些?
十大生态产业是指:
1、节能环保产业:
兰州新区将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兰州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2、清洁生产产业:
依托现有的中川园区、秦川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园区,推进工业企业聚集发展,集中有效处理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污废,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建设绿色工业园区。
3、清洁能源产业:
建立兰州新区鼓励清洁能源消纳的有效机制,加大电价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建设新能源示范新区、绿色能源示范新区。
4、循环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玫瑰小镇、美丽乡村、设施农业及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和载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5、生物医药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引进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来兰州新区投资,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
6、文化旅游产业:
以西部恐龙园、蓝天城、房车露营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引进项目,打造民族风情线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高端品牌旅游产品。发展兰州新区休闲游、乡村游、健身游,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
7、通道物流产业:
依托中朱铁路、中川城际铁路、张掖三四线、中兰客专等国家铁路和中川机场在兰州新区形成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依托中新南向通道,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8、数据信息产业: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云计算中心、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大数据决策服务平台,争取全省数据信息项目落地兰州新区。搭建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兰州新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9、军民融合产业:
依托凯博、和盛堂、银隆等企业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极争创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10、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着力提升石油钻采装备、新能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打造集成电路重点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兰州新区电子元器件制造向高端电子设备制造转变。积极推进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18.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什么时候提出?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是在2007年提出的。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9. 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产业文明。而产业文明则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一种工业文明。从产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生态意识的巨大进步,所以我国选择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为了子孙后代健康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
20. 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动力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21. 生态文明主要由哪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范畴写入党代会报告,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厘清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世界观上,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基础。生态消费模式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需要依赖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公众从浪费型消费模式转向适度型消费模式,从环境损害型消费模式转向环境保护型消费模式,从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向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资源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22. 生态文明主要由哪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范畴写入党代会报告,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厘清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世界观上,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基础。生态消费模式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需要依赖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公众从浪费型消费模式转向适度型消费模式,从环境损害型消费模式转向环境保护型消费模式,从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向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资源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23. 十大生态产业是哪些?
十大生态产业是指:
1、节能环保产业:
兰州新区将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兰州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2、清洁生产产业:
依托现有的中川园区、秦川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园区,推进工业企业聚集发展,集中有效处理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污废,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建设绿色工业园区。
3、清洁能源产业:
建立兰州新区鼓励清洁能源消纳的有效机制,加大电价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建设新能源示范新区、绿色能源示范新区。
4、循环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玫瑰小镇、美丽乡村、设施农业及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和载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5、生物医药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引进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来兰州新区投资,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
6、文化旅游产业:
以西部恐龙园、蓝天城、房车露营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引进项目,打造民族风情线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高端品牌旅游产品。发展兰州新区休闲游、乡村游、健身游,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
7、通道物流产业:
依托中朱铁路、中川城际铁路、张掖三四线、中兰客专等国家铁路和中川机场在兰州新区形成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依托中新南向通道,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8、数据信息产业: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云计算中心、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大数据决策服务平台,争取全省数据信息项目落地兰州新区。搭建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兰州新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9、军民融合产业:
依托凯博、和盛堂、银隆等企业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极争创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10、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着力提升石油钻采装备、新能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打造集成电路重点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兰州新区电子元器件制造向高端电子设备制造转变。积极推进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24. 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提出?
我国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的具体成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具体部署。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
25. 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产业文明。而产业文明则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一种工业文明。从产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生态意识的巨大进步,所以我国选择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为了子孙后代健康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
26. 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产业文明。而产业文明则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一种工业文明。从产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生态意识的巨大进步,所以我国选择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为了子孙后代健康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
27. 生态农业怎么发展的?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农业主导模式,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种实践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科学工作者,和农民一道,创办了许多如“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场、生态农业点。有些聪明的农民不甘守旧,他们想到了过去有人在稲田里养鱼及田里放养红萍,能够稻田水肥沃,这就是生态农业的观点。生态首先一定保证名副其实,生产的产品,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提供的商品必须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一定要避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农业农家乐、采摘园、狩猪场、观光旅游休闲产业、要有乡土气息、要有特色等等。经营理念和意识要确立先进的,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培训员工,引进设备,建立制度等方面。当前生态农业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28.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什么时候提出?
生态文明的初步设想是在2007年提出的。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9. 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产业文明。而产业文明则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一种工业文明。从产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生态意识的巨大进步,所以我国选择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为了子孙后代健康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正确选择。
30. 生态农业怎么发展的?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农业主导模式,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种实践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等方面科学工作者,和农民一道,创办了许多如“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场、生态农业点。有些聪明的农民不甘守旧,他们想到了过去有人在稲田里养鱼及田里放养红萍,能够稻田水肥沃,这就是生态农业的观点。生态首先一定保证名副其实,生产的产品,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提供的商品必须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一定要避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农业农家乐、采摘园、狩猪场、观光旅游休闲产业、要有乡土气息、要有特色等等。经营理念和意识要确立先进的,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培训员工,引进设备,建立制度等方面。当前生态农业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31. 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2. 生态文明主要由哪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范畴写入党代会报告,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厘清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与生态制度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生态文化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为先导,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世界观上,需要超越机械论,树立有机论;在价值观上,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平衡;在发展观上,需要超越“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增长主义,建立“质量重于数量”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
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产业作为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要求生态经济系统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来发展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基础。生态消费模式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需要依赖消费教育来变革全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而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公众从浪费型消费模式转向适度型消费模式,从环境损害型消费模式转向环境保护型消费模式,从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向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消费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没有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资源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生态科技用生态学整体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中。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性动力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创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