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六大产业(湄潭茶文化的意义?)

妈妈金融财经网 gengxing 2023-06-21 14:10:08

1. 湄潭茶文化的意义?

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2. 遵义茶叶排名?

1、遵义红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是遵义市重点茶叶生产基地,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在湄潭,茶叶是一项春天的产业、阳光的产业,而遵义红正是这阳光产业中最绚烂的一束。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遵义红”红茶是湄潭盛兴茶业有限公司新开发产品,公司根据湄潭黔湄系列茶树品种的特性,将“湄红”加工工艺与福建政和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相结合,并用以“红色遵义”独特的地域特性作为商品名称的一款高品质红茶。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2、遵义绿茶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遵义毛峰茶,原产于湄潭县一带,是解放后创制的名茶,已进入全国名茶行列,多次荣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其主要特点是茶片紧细圆直翠润,白毫显露,嫩香持久,汤色浅绿明净,味清醇爽口。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遵义毛峰之所以成名,一是茶质好。这一带坡地广阔,山势回缓,温、湿度宜于茶树生长;二是制作工艺独特。每年清明节前后10至15天,茶树经过一冬天可塑性物质的积累,生机旺盛,茶芽如春笋般茁壮成长,芽叶细嫩,密被茸毛。用这些茶芽经过精细加工而成遵义毛峰。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3、湄潭翠芽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翠芽,贵州省遵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翠芽产地范围为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现辖行政区域。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采摘单芽至一芽一叶的嫩梢,经摊青→杀青→理条→整形→脱毫→提香工艺制成。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3. 什么叫湄潭试验?

 “湄潭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推进农村改革试验,探索了新的经验、新的成绩。这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现场会的方式在这里召开,大家也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成果。”去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这样评价湄潭。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湄潭楠木桥村,二十几户村民围着“火炉塘”争吵了很多天,最后吵出了“生不增、死不减”一次性了断田土划分的土法子。这便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制度的由来,湄潭农村改革试验也由此拉开了大幕。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于198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这里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肯定,被纳入“中发[1993]1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2002年又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进而成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理论基础,维持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这是“湄潭试验”中最为突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试验”前后开展了五轮改革,还有三大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一是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得的“户户减负、均衡减负”成果,被“国发〔2002〕12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全免农业税。二是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改革成果,被“中办发〔2014〕71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三是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形成的“四确五定”改革经验,被“中发〔2016〕37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

  “湄潭试验”证明,没有地权稳定,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因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制度安排,把农民土地的权利稳定之后,不仅调动了湄潭农民开发荒山、荒地资源的意愿,形成了现在当地著名的茶产业;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湄潭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这是全程参与、跟踪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两位著名农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的刘守英,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的周其仁,整整用了31年、10余次、近百天,实地田野调查后得出的结论。a9w妈妈金融财经网财经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