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供应体系(智慧能源与智能能源、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 智慧能源与智能能源、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推荐您看下《智慧能源-我们这一万年》。
他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智能能源是指将能效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强调具体的技术及其物质或物理属性,还没有延伸到观念、制度等非物质或非物理的范畴。
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一种能源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技术先进、尚未完全商业化开发和规模化应用,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等。
就其能源形式而言,新能源属于智慧能源,但智慧能源的外延要大于新能源,如针对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也属于智慧能源的范畴。
可再生能源是相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的,强调一定时空下能源的可再生性,无疑是智慧能源的一部分,因为它实现了能源的可再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但可再生能源不等于智慧能源,因为智慧能源远比可再生能源的范围宽泛,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也属于智慧能源的范畴。
清洁能源与智慧能源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清洁是智慧能源的一个重要属性,但不是说所有的清洁能源都能归入智慧能源的范畴,清洁能源必须还要满足高效、安全等其他条件才能成为智慧能源,因此清洁能源与智慧能源拥有交集,但又不完全重合。
2. 我国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
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安全至上、绿色低碳、实用便利、经济高效、开放互补、共治共享。
现代能源体系是基于可再生能源与气体能源相融合的多元能源结构,依托清洁能源和互联网相耦合的智慧能源技术,从传统能源体系逐步进化形成的全新的能源体系,也是从传统能源体系走向未来能源体系的必经阶段。
3. 智慧能源的基础是什么?
智慧能源适应未来发展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如果在生态文明的阶段,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产品生产、服务、消费等智能化、信息化能力全面提升。为了更大化的降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平衡,除了针对传统能源需要研究改进相应技术,我们更需要努力开发新能源替代技术。能源管理体制问题、政策问题、能源价格机制问题、能源激励和约束不匹配等制度问题,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这样的生产局面。所W,能源制度改革则是生态文明发展迫在眉睫的客观需求。智慧能源其实就是传统能源改进技术和新能源替代技术的创新应用,这两种技术持续不断的进步,必然会让能耗减少,污染降低,实现安全、经济、清洁和系统的能源供应。智慧能源同时也是能源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有利于能源资源的整合,提升能源投入产出比,降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可以说,安全、清洁、经济、系统的智慧能源势必能够全面适应和充分满足生态文明的新需求。
智慧能源的保障是制度。智慧能源改变了己有的能源布局,带来新的能源发展方向,一定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例如激励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倡节能减排、推进全球化合作,从而让智慧能源体系稳步推进和高速发展。智慧能源的动力是科技。在当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智慧能源的发展。提升非化石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技术,势必在智慧能源的发展历程中发挥重要推动力。
4. 综合智慧能源概念?
综合智慧能源意思是指针对区域内的能源用户,改变原有的不同能源品种、不同供应环节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
5. 智慧能源与大数据介绍?
智慧能源就是充分开发人类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在能源开发利用、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融入人类独有的智慧,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从而呈现出的一种全新能源形式。简而言之,智慧能源就是指拥有自组织、自检查、自平衡、自优化等人类大脑功能,满足系统、安全、清洁和经济要求的能源形式。
大数据,又称为巨量资料,指的是在传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不足以处理的大或复杂的数据集。海量数据也可以定义为来自各种来源的大量非结构化或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并没有统计学的抽样方法;它只是观察和追踪发生的事情。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6. 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专业发展前景?
“互联网+智慧能源”全国特色双创示范基地成果展示、配电物联网、网上国网、现代智慧供应链、不停电作业等展区的一项项创新应用,展现泛在电力物联网正以智慧能源的形式点亮美好生活,构建共商、共享、共赢智慧能源服务生态圈。
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建成较为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能源综合效率明显改善,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大众参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制造专业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设计、电工电子学、公差与检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设计与仿真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与技术、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传感技术、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智能制造系统规划与管理等。
智能制造专业发展前景
智能制造是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和创新,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包括开发智能产品;应用智能装备;自底向上建立智能产线,构建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工厂;践行智能研发;形成智能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开展智能管理;推进智能服务;最终实现智能决策。
在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当中,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模式的创新;而智能决策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智能制造的十项技术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制造企业应当渐进式、理性地推进这十项智能技术的应用。
7. 中国电科六个着力的内容?
一是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完善西北、东北送端和华东受端主网架结构,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二是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强化电网统一调度,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积极开展风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保障清洁能源能发尽发、能用尽用。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
三是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大力拓展电能替代,推动交通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十四五”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支撑全国碳市场配额测算,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统筹推进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四是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加强电网规划建设运维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强化公司办公节能管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
五是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进步,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深化应用“新能源云”,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
六是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水平举办能源绿色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传播“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双碳”目标,促进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携手共创绿色发展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