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产业(全国海绵城市名单?)
1. 全国海绵城市名单?
中国海绵城市试点有两批,共30个城市。
第一批16城市: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第二批14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2. 海绵产业指什么?
海绵产业包括直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材料及装备产业(如水泥制品、新型建材、复合材料等产业)和对海绵城市功能发挥有直接影响,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传统产业。
海绵产业包含:
1.“渗”水产业。
重点开发透水性铺装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含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透水路面砖(含水泥透水砖、陶瓷透水砖、砂基透水砖)、植草砖、护坡砖、透水型路缘石、渗水管等。
2.“滞”水产业。
发展适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的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植草沟、雨水塘、湿地等)。
3.“蓄”水产业。
结合现有江、河、湖泊、湿地等天然海绵体,开发辅助性蓄水模块、蓄水池等具有蓄水功能的海绵建材产品。
4.“净”水产业。
开发截污净化技术,黑臭水体净化技术,辅助性净水材料、产品和技术,基于“仿生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等成套技术和产品。
5.“用”水产业。
建立区域统一的雨水收集、调蓄、监测系统,将收集的水资源在城市中进行整体调蓄,应用于城市道路养护、产品生产、绿地灌溉、扬尘治理、工程施工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6.“排”水产业。
将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
发展移动式大流量排水装置、大型潜水轴流泵。重点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雨污分离,分类处理和排放,控制城市年径流总量。
3. 海绵城市利弊?
“海绵城市”建设的好处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2、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严格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最大雨水较多季节植被能够吸收水分,保持水源,对于雨水能够做到有效控制。
“海绵城市”建设的缺陷
1、效仿国外,缺乏创新,影响建设效果
2、沟通不畅,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3、为吸引眼球,惜误导舆论和作空口承诺
4. “海绵城市”行业前景怎样?
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恶化,城市建设从大规模快速扩张到去库存,由增量到存量发展。
直接影响到建设行业由传统的单一的地上修路盖房的生意走向衰落,而相关的建材钢铁等领域也受到重创。
由此,改善城市地下设施及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由规模发展到品质提升变得尤为迫切,于是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建筑行业由粗放转为精细化,整个行业仍然会持续低迷,海绵城市只会带来一丝暖意,同时环保行业将成为引领工程建设、设计咨询、信息管理等领域的新城市发展引擎。
5.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做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主打自然生态与城市基建完美配合的一种智慧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面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起到缓冲作用,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水再利用等功能,实现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和自由迁移,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我们从传统城市说起。首先介绍一下径流系数概念,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其中1是完全流走、0是完全下渗,那么沥青路面则是0.9而绿地为0.15。
由图可见。在城市化后,由于不透水铺装的渗透率极差,导致形成了高速流动水体,造成图内蓝色(城市化后)流量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峰,也就是说水流量会迅速集中到城市下水管网络。不仅如此,由于上游地区形成这种势态,所以汇水的洪峰也迅速在下游叠加扩大,风险也随之成倍增加。由此可见,传统城市更容易产生内涝灾害。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
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原有的城市建设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果从维度方面来讲则分为:点、线、面。
点,控制源头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屋顶绿化、雨水收集。以每一栋建筑物为基点,将屋顶布置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通过管道输送至地下储水处。完成对雨水的第一步控制。
线,减少流量
目前的措施是采用软化排水沟、路面可透水铺装、生物隔离带等方式。通过加大路面的渗透效率,控制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洪压力。
面,流域管理
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等生态景观。日常为休闲公园,当大雨来临时则承担储水吸水的工作。
现阶段的痛点
虽然拥有完整且立体化的建设模式,但是多年来国内几个试点城市依旧会出现严重内涝。设施相互之间没有连通性导致现在某些城市的雨水生态收集反而成为了“脏水沟”。面对这种情况,图扑 等国内一系列致力于数据可视化的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
可视化重构海绵模式
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成熟,海绵城市似乎找到了新出路。运用数据可视化完善城市水循环数据监控。实时跟踪接收雨水、泄洪以及水资源再利用等各个环节。所有设施通过物联网链接成为一个整体,方便统一管理和功能调配。
利用采集的数据和地理空间信息,为使用者提供直观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环境。不间断的对水流量进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泄洪任务,做到地表与地下流量数据互联共通。提供准确的数据,让决策者轻松掌控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并且能对灾害做出准确的预估和判断。
为了加深对智慧海绵城市概念的理解,选择基于图扑(hightopo)的轻量可视化监控平台案例来让读者更好的去了解海绵城市的运行方式。搭建可视化平台时为了让海绵城市更加智能,将多类型传感器部署在城市排水管网、河道、蓄水池等地。实时动态采集各类数据,通过分析、关联和处理,呈现海绵城市的总控制效果和目标,实现城市排水、水环境、用水以及水体监控的智能化管理。
更多可视化案例 :www.highto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