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能源所研究生值得上吗?)
1. 青岛能源所研究生值得上吗?
青岛能源所研究生值得上,而且还很不错的。首先青岛能源研究所是中科院的下属单位,师资力量雄厚,在整个行业的认知度比较高,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其次在研究所读研究生的好处是补贴比较高,除了国家的补贴之外,研究所的补贴比学校更多,导师补贴也比较多,而且奖学金高,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2.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是什么级别?
是副科级别
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简称国家电网、国网,成立于2002年(壬午年)12月29日,是经过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
3. 我想考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研究生,请问到底有多难考?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如何?
过程所还是比较好考,今年150多人报考,收45人,分数线327,总之你努力就能上的,加油,还有联系导师很重要,复试关键看你的导师要不要你了,因为你的所有费用都是导师出,所以一定要联系导师
4. 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院有哪些?
1.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于2005年3月1日成立,与京区党委采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形式合署办公,负责联系和管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天津、山西的研究院所工作。
北京分院系统现有40个研究机构,2个公共支撑单位和2个其他单位。分院系统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和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8年底,北京分院系统共有在职职工2.91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9万余人,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46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
2.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络和协调中国科学院在辽宁省和山东省的研究所。沈阳分院系统现有7个法人研究所:在辽宁省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山东省的海洋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沈阳分院系统各研究所(转制公司)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10个,主要研究领域以技术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为主,包括化学与化工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数控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农业技术、海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与环保技术等。
截至2019年底,沈阳分院系统拥有在职职工52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21人,高级研究人员2741人。在学研究生4396人,在站博士后56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3.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络和协调中国科学院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研究所工作。1978年5月,经中央批准恢复成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长春分院系统现有4个法人研究机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及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分院系统现有在职职工3325人,其中科技人员近2268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设有博士点16个,硕士点20个,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6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现有在学研究生1922人。
4.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上海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系和管理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浙江、福建地区的研究院所工作。
上海分院系统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分院现有一支13718人的科研、管理和支撑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61人,所占比例71.15%,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087人。目前拥有的高端人才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
5.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络和协调中国科学院在江苏地区的研究所,协助做好各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属地研究所党建、纪检和监察工作,负责江苏、江西两省的院地合作和中科院院士联络。
南京分院系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部委综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1个(含筹)。建有野外工作台站15个,其中国家重点台站4个。
南京分院系统各研究所设有硕士学位培养专业点39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点24个。2019年在读研究生2146名,其中硕士生1213名、博士生909名、留学生24人,在站博士后160人。
6.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筹建于1956年,1958年7月正式成立。1961年与广州分院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武汉分院调整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武汉办事处,1970年该办事处撤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建制。
武汉分院各研究所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岩土力学工程、地层信息系统、地基工程、波谱与原子分子、电离层、原子频标、数学物理、普通病毒学、生物防治、分析生物技术、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环境科学、水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淡水渔业、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植物遗传、水生植物等。
武汉分院系统各研究所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6个,硕士生导师260余人,博士生导师160余人。
7.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科院广州分院于1956年筹建,1958年12月成立。1961年广州分院与武汉分院合并成立中南分院。1969年中南分院撤销。1978年5月恢复广州分院。
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广州分院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4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1个为合作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个为合作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1个为合作建设)、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
广州分院拥有博士学位培养点39个,硕士学位培养点52个,专业硕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8.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中科院移交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成都分院是中科院派出机构,负责联系院属成都、重庆地区的研究所、中心和转制企业,包括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重庆研究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有机公司、中科信息公司、成都唯实公司。
截至目前,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有在职职工32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2300余人,含研究员270余人、副研究员73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有研究生导师570余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57人)。
9.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办事处,1958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1962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与四川分院、贵州分院合并,共同在成都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南分院撤销,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昆明分院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院重点实验室,8个院地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研究中心,3个共建工程中心,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40米射电望远镜、亚洲最大口径的2.4米通用光学望远镜、亚洲最大的地面太阳观测基地-抚仙湖一米太阳塔、西双版纳万种植物园和昆明动物博物馆、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拥有一批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截止2017年底,昆明分院系统共有在职职工2078人(包含所属单位人员),其中科技人员174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81人,副研究员395人。
10.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西安分院是中国科学院机关在西安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络和协调中国科学院在西安地区的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地球环境研究所及共建单位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秦岭国家植物园。
西安分院成立于1954年7月,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科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合署办公。
西安分院系统现有在职职工1391人,其中科技人员84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高级研究人员279人,现有在站博士后1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37人,硕士研究生140人。
11.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兰州分院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共12个分院之一,作为中科院机关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系在甘肃和青海的院属科研单位。包括: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16年6月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组建而成)。
现有:国家实验室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0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4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 7个,青海省工程中心3个,野外工作台站 22个(其中国家级6个)。
目前拥有两院院士9位。其中:中科院院士7位;工程院院士2位。通过人才计划等多种形式大力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作为中科院京外五大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博士点29个、硕士点3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
12.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新疆分院成立于1957年7月30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设立的唯一一所分院,创立之初即定位为主要为新疆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服务。
新疆分院系统包括4个独立法人单位,即新疆分院机关、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含培育),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中科院级野外台站7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海外研究基地4个、野外站12个。
新疆分院现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在学研究生734人(其中硕士生411、博士生323人)、留学生37人、在站博士后70人;拥有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24个。
5. 山东科学院能源所是什么单位?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隶属于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唯一的综合性能源研究机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山东省节能协会副会长单位。
研究所立足服务山东能源科技与能源经济,着眼未来发展,致力于能源节约、可再生能源及环保技术的综合研究和技术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节能技术、生物质能源、能源互联网、太阳能、储能电池材料、先进能效及低碳能源政策研究等。
现拥有国家秸秆气化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生物质气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能效与低碳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各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及省重大专项等课题200余项。荣获“全球能源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级等各级高等次科技奖励70余项。
现有职工100余人,其中具有*********称号以及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建立了以高端专家为领军人才,以博士、硕士和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已与美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依托研究所成立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培养适应国家能源领域快速发展要求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人才;在相关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6.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7. 中科院青岛能源研究所怎么样?
靠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历经7年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制了铁系枝化丁戊橡胶新材料,并经中试示范试验验证,可完全替代进口溶聚丁苯橡胶,且抗湿滑性更强,价格成本更具优势。青岛能源所“铁系催化丁戊橡胶合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出高性能抗湿滑胎面橡胶新材料。同时据合作企业介绍,该材料及其产品将于今年下半年实现工业化,预计最早明年实现汽车轮胎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