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控法是(举例说明经济学法是宏观调控法?)
1. 举例说明经济学法是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可以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我国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原则?
(1)应尽可能选择与政府行政系统和企业利益一致或冲突较少的手段。
(2)政策手段的选择要尽可能使政策优惠或限制的企业明确划定,或至少有明确的范围。
(3)政策手段的选择,要尽可能使政府直接干预的成分减少。
3. 产业布局机制的方法?
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新的产业布局的又通过复杂的反馈作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便是产业布局的运行机制,它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两个方面。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的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所谓扩散作用,是指社会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围的扩展,这种扩展主要是通过极核中心的带动作用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外溢”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来进行。当然,还有政府的合理调控,促使产业布局由过分集中趋向相对平衡。
4. 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别?
1.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包括财政和或比政策,还有产业政策(相关的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八条、五条等)。
2. 二者目的一致,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工具有区别。前者(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包括经济手段和工具,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会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后者采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对房地产财务风险影响:对于宏观市场利率影响会企业对现金流、折旧、投资、税收的处理。有的大型房产企业发行欧洲债券还会从汇率方面影响到财务。
2、 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是直接且明显的,发挥作用期限比较快;货币政策则是间接的,通过中间工具(如利率)影响财务风险。
3、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 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4、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5. 宏观调控权决策过程性质是什么?
宏观调控
(重定向自干预)
宏观调控概述
宏观调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特征
1、调控的主体为国家。与微观经济管理行为不同,宏观经济调控与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
2、调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现,是一种“政策性法律”。
3、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多以政策性出现,政策的效力是在于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在于强制执行或者加以处罚。
4、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
一、颁布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法律
仅有宪法的根本性规定显然不足,还必须将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因此,制定统一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法或者某方面单行方面单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法显得十分必要。
二、制定临时措施法
“临时措施法”不但使政策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的效力,也使法律法律吸取了政策的灵活性。
三、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
四、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
五、惩罚违法行为予以纠偏
尽管政策是引导性为主,但是违反政策也应受到一定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体现为无法获得国家给予的鼓励或者实际的优惠,也可以体现为在竞争中因不符合宏观调控方向,没有优势而竞争失利。
采取宏观调控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关于我国的宏观调控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从直接转向间接,调控对象从企业转向市场,调控活动从条块集中到中央。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协调下,以计划、财税、金融部门为主,以间接手段调控引导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宏观调控体系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是:财政金融政策伴随的风险加大;宏观调控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宏观调控各部门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进一步理顺宏观调控体系内部的关系;完善规则,强化监督,加快立法。尽快将宏观调控活动纳入规范、有序、合法、透明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