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产业发展(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4)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其他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2. 从哪些方面关注行业发展?
第一,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
对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来说,要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向产业集群演化。对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则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 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创新型“种子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3. 幼儿园发展方向和趋势?
1、先扶持再规范
地方政府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策执行与政策扶持的顺序,对那些长期以来一直提供普惠性、低收费、有质量的民办园要优先扶持,激励并强化民办幼儿园 的公益性诉求,使其自觉履行普惠性服务的社会责任。
另外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非注册民办幼儿园而言,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则需略为放宽,即当它有二证,如安全证、卫生证,并且有多年办园经验时,政府完全可以适当资助,使其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变得合格化、合法化。
当民办园的办园位置处于公办园没有达到的偏远地方时,政府则更要给予政策宽限与经济扶持,使其通过一个“培育过程”而取得合法资格。
2、想通过政策解决“入园难”是虚幻期待
其实,任何不回避现实与历史的人都会清楚地意识到,民办园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同样需要警醒的是,各级政府寄希望于只通过或主要通过大力扶持民办园,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普及学前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因为这违背了民间资本的投资倾向与经济特性,是不合经济规律的虚幻期待。
3、“未来10年公办园增至90%”可行否
“国十条”颁布后,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文本中不断地宣称要使公办园的比例占50%乃至更高的比重,使新建、改建、扩建的幼儿园、农村乡镇中心园都转变成公办园,这种政策使今后10年幼儿园的增量部分主要被公办园占有。总体来说,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会有所减少。
4、政府只管保底与普惠即可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底与普惠,建立起惠及大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至于高档民办园,则可采取引导与规范的管理办法,即通过“引导”,使其提供的教育教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市场操作与市场竞争的手段符合伦理市场的秩序;通过“规范”,使其收费和竞争透明化、公开化,各园公平、理性地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市场调控下理性的秩序。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完全交给市场,以市场的金规则来自主调节。
5、影响幼儿园的二只大手:市场和政策
因适龄儿童大增长,幼儿教育市场供不应求,进一步激化入园难、入园贵。随之而来的是两只“大手”同时操纵着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一只是市场自我调节下民办幼儿园快速增长,缓解过于饱和的市场;另一只则是国家宏观调控,出台相应政策法实现幼儿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6、政府主要扶持对象:非高档民办园
“国十条”所提出的扶持性措施主要是面向大量的非高档民办幼儿园的,这是民办园中的另外一极,也是最重要、最实际的一极。在政策未出台前,这类民办园基本上是依托市场自主生存,他们面广量大,自我生存能力强,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快捷的反应速度、主动出击的勇气。
同时,这类民办园又存在着规模小、质量低、分布散的弊端,呈现无序竞争的态势。在“国十条”中,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扶持民办园的类型,也规定了扶持方式。从扶持类型上来看,那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有一定质量的民办幼儿园成为政府扶持的首要对象。
7、扶持方式多样
从扶持方式来看,也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如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 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以现金或助学券的方式,补贴那些提供合格的、有质量教育的民办园,其目的是规范民办园的办园方向和办园质量。“减免租金”是指政府减免租用小区配套园的民办园的租金支出,来部分地减少民办园的办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办园的办园条件,使有限的资金用于幼儿园的发展。
“以奖代补”则是政府通过现金奖励或学习考察机会的提供等方式,引导民办园提供高质量的、有品质的学前教育。“派驻公办教师”则是政府直接将有经验的公办教师派驻到民办园中,实现现场一对一的帮扶引导,提高民办园的办园质量和教育质量。
8、扶持是有条件的
政府的各项扶持性措施都是有条件的,也是有期待的。其条件是民办幼儿园必须面向大众、收费较低、有一定质量保证,并且愿意接受政府部门的财务审计,将其办园盈利的25%用于幼儿园的条件改善与质量提升;其期待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资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百姓送子女入园的费用,提升百姓的社会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弱化民办园的逐利性动机,增强民办园的公益性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让利于民。
9、给民办园的二条路
当下所倡导的“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的再次国有化,更不意味着消灭民办园。从“国十条”为民办园预留的政策空间可以看出,民办园的发展方向是两极性的:一极是面向市场公平竞争,提供质优价优的学前教育,满足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一极是通过政策扶持使其变得普惠,满足老百姓对有质量的、收费合理的学前教育的需求。
10、政府放手高档民办园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收入水平、入园取向、价值追求大异其趣的社会阶层,参差多态才是社会应有的状态。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为特殊人士提供特殊服务的幼儿园。从目前高档民办园的消费群体来看,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以高收入群体为主,追求时尚、新锐,部分为外籍人士等。
归根到底,幼儿园还是要紧抓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水平高、师资队伍专业、管理
4. 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但要在较短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难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实有力的支持政策,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力量,扎扎实实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针。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把加快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好,有的是缺少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难以执行。今后,中央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时、配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样才能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其他地区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讲,最主要的还是应当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内在动力和活力上,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才有后劲。内外力量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发展才能快速、持续和稳固。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要大胆创新,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国前面,只要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改革,就应当大胆探索、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力培养当地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加快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一批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等产业基地,切实执行资源税收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支持、带动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应实行差别化政策给予特殊鼓励和支持。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贫困问题不解决好,众多人口没有脱离贫困境况,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就无从谈起。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应当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要优先解决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采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国家和各方面扶贫资金,实施针对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特困人口的扶贫攻坚,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五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铁路、公路、机场、能源、水利、供电、供水等大型项目,力争早见成效。优先建设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果,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山区和贫困地区,民生事业落后状况最为突出,严重影响这些人口的生产生活,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民生事业没有大的发展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没有大的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也就难以取得实际成效。要把改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优先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基础建设。坚持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供水、供电、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增加投入。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各种补助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成果。
5. 平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平原地区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适合发展种植业。
1、东北平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属于东北平原,它是三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主要位于我国的东三省境内,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这里特别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东北平原地区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2、华北平原有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华北平原也就是我们说的黄淮海平原,因为它是黄河、淮河、海河三河经过日积累月冲积而成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这五省二直辖市都属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由于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但是处于我国腹地,经济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3、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江西多个省份,它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这里河网密布、水量充足适于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有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洞庭湖、潘阳湖等人文景观,旅游业也是非常丰富的。
6. 苏滁产业园东扩6平方公里?
苏滁产业园东是扩6平方公里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工业园区,位于滁州市区东南部,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由苏州中新集团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约1300亿元,建成一个总人口25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4万人的现代化新型园区。园区于2011年12月27日正式签订框架协议,2012年4月28日举行开工仪式,2012年8月全面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