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评价表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制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首先,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第三,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这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评价内容的制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他不规定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这一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把握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在以捷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要将那些能够真实恰当地体现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主要指标归纳出来,以增强评价的操作性和导向性。
第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常常流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表格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评价等。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一些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人为“制造”某些情境或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则为非学业评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在非学业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给学生的评价是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某些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是困难的,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在非学业评价中应提倡质性描述,在给学生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慎重,而且要有简洁的描述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
科学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