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岛风景如何?
莫桑比克岛,位于莫桑比克北部的楠普拉州。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桑比克岛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桑比克岛,是印度洋上的一座小岛,长约 3000米,宽约500米,距非洲大陆3500米。1493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船队前往印度,途中经过好望角,受到当地苏丹的友好接待。苏丹的名字叫穆扎阿鲁比克,葡萄牙人听成“莫桑比克”,这就是地名的来历。当时莫桑比克是东非沿岸的贸易,中心,商人来自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印度的棉纱、香辣调味料贩运到这里,非洲象牙又从这里运到印度卖高价。这些中转贸易,使莫桑比克迅速发展、繁荣。当时建造的教堂、大宅堂、住宅区等,都是印度风格。莫桑比克城由要塞、旧城区和居民区组成。公元16世纪一 17世纪修建的房屋,有着 坚固的屋顶,涂着鲜艳的颜色。一般的房子都带有一个小院,商人的宅院一般建在海边。岛上使用的语言有斯瓦希里语和古吉拉特语。这里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如用贝壳、珍珠、象牙等做物品的镶嵌工艺,就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莫桑比克岛上的圣塞巴斯蒂要塞,在防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铁诱斑斑的大炮仍然朝向印度洋。圣弗兰西斯科扎比埃尔学校建于1620年。1760年,它被葡萄牙司令官当做保罗宫加以改建,防御设施也得到了巩固。礼拜堂和钟楼中,有葡萄牙和印度的 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莫桑比克东北部近岸的珊瑚岛。面积28平 方千米。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古迹:葡萄牙人于 1588 ~ 1614年间修建的圣塞巴斯蒂安要塞至今 保存完好;建于1522年的“我们女士”礼拜堂 为南半球仅存的最古老欧式建筑;还有宫廷博物 馆、圣保罗宫、米西哲里柯尔蒂亚教堂等古建筑。旧城区内交杂欧式、印度式、阿拉伯式和当地土著黑人的民居。莫桑比克岛真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岛,岛上岛下一起惊现中国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一个永久性的中国明代瓷器展正式开幕。展览由莫桑比克政府控股的帕特里莫尼奥国际公司主办,被列入莫桑比克岛古代文物研究计划项目。展品包括代表中国瓷器业鼎盛时期文化艺术水平的明代碗碟,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莫桑比克政府表示,中国瓷器展览将给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增添光彩,并吸引更多的游客。
莫桑比克岛(葡萄牙语:Ilha De Mocambique)属于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Nampula)省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候、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莫桑比克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经的一个贸易口岸。自16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建设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建筑技术、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装饰原则,使得整个城镇的建筑风格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岛上的建筑反映出阿拉伯、印度和葡萄牙各国的影响,但在视觉上却保有非比寻常的协调感。这种建筑的统一性主要是因几个世纪以来都使用相同的建材(主要是当地出产的石灰岩、当地木材和棕榈叶等)和类似的建筑计画(大多是讲究对称、六房和长方形结构的平顶房屋)。岛上其他值得注意的建筑物包括守护圣母礼拜堂(1522)、仁慈圣母教堂(1635)、新古典式医院(1877)、四个对称的城镇市场(1887)、令人印象深刻的19世纪时期印度教寺庙、19世纪时期的清真寺,以及圣保罗宫(1674;1763~1935年为总督官邸,后来改成博物馆)。如今,石头之城正在腐蚀损坏,一些建筑遭到破坏,中世纪的地板和屋顶已塌陷。多数房子已不再信住人,大多数人住在稻草之城,石头之城已不再使用,在当地也不被所知。因石头之城曾为占领者占据了很长时间,它被人们忽略大概也有潜意识的原因吧。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欧洲和非洲文化的结合体。教堂的设计、房屋结构、街道、广场、防御工事等无一不显示了葡萄牙风格。两城之间风格迥异,这种不同从一开始就存在,并在整个殖民时期延续着。稻草之城地势较低,因它建在建石头之城时挖取泥土等建筑材料的那片空地上。当地的文化与土地息息相关,大片的地板不算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在露天进行。工作和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联。当地人民的音乐和舞蹈富于热情,豉的节奏很强,使音乐极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