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的哲学原理?(河北省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
1. 万物一体的哲学原理?
“万物一体”的思想源于周濂溪(周敦颐,号濂溪,著名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而历史上许多名人赞同此说,如王阳明说过:“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也说“宋明六百年理学,自濂溪〈太极图说〉、康节〈皇极经世〉、横渠《正蒙》,下至阳明之“致良知“,心斋之“安身“,蕺山之“慎独“,皆不出寻求“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意,惟渐寻渐细,渐求渐近,乃舍本体而专论工夫,舍外物而专重我心,乃归结于即以我心独知之独体,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体焉”。
“万物一体”实则是原始的系统论思想。“万物一体”的本意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共处于一个宇宙大系统之中,服从于宇宙的客观规律,因而万事万物的本源和根基相同,基本原理相通,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仅如此,万事万物之间也存在信息相通的现象,一个事物的变化将影响其它事物的变化,如混沌理论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就是一例。但“万物一体”的思想由于过于空泛,无法真正说服当时的人们。也就是说,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除非出于盲目崇拜和个人迷信,否则不管什么人都会存疑,因此这无可非议。
历史的进程到了当代,当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理念深入人心之时,对于“万物一体”的理解就变得具体起来,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尤其当“信息”一词变得习以为常后,天下万物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就变得具象化 。这种具象化的模型在于,万事万物的存在形式都是个体,而个体之间的联接媒介就是信息。当然,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生物信息、光电信息、语言信息、声音信息等等。
有一点值得注意,万事万物虽同处一个宇宙,但由于存在着事物个体的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现象,即同一事物的新旧替代、以及物种组合和异化导致新物种的诞生,从而使得新事物占据了旧事物原有的时空而变成一个崭新的世界。当然,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渐进型,有突变型,有混合型,视变化的客观条件而定。
而新事物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比如工业化时代以蒸汽机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时代,计算机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时代,而互联网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时代,而现代美国正悄悄诞生“新硬件时代”又将开启一个新的朝代。但是总趋势仍不脱产业新陈代谢的发展历程。
这就是说,“万物一体”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判断,但是万事万物又会随着时代而不断进化而脱胎换骨。谁能看到发展的趋势和前头的曙光,谁将主宰这个世界的发展。
所以,是否符合理念上的先进性要求(即理念创新)是万事万物“生命基因”延续的一个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邦,再到一个家庭,具体到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易经》上说“凡益之道,与时皆行”,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理论学史》,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由此,将古老的《易经》中的“与时皆行”,改换成“与时俱进”的新名词。而“与时皆行”(实则为“与时偕行”)也好,“与时俱进”也好,最要紧的在于理念的适时更新。由理念的适时更新,才有行动的适时更新,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历史上许多的变革之所以不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事先做到充足的理论准备。
因此,虽说万物一体,但这“一体”是变化着的“一体”,是不断重构的“一体”,并非静止不动的一体。正由于不断重构的原因,“一体”之中加入了不少新元素,淘汰了不少旧元素,从而导致了新时代的一体已不同于旧时代的一体。所以,要立足于为当下的“一体”谋划周全,而不必过于着力去探究已经逝去的“一体”中的种种事物,着眼未来、活在当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准则。事实上,历史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未来充满着未知数,历史的经验不一定靠得住,适应变化才是人类的根本要求。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虽然同处一个宇宙,感受同一种变化,但是觉悟各有不同,行动各有先后,由此造成万事万物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世界的五彩斑斓和光怪陆离,造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画卷。所以,生命的主宰权最终取决于事物自身。正所谓,法不孤生,必仗缘起。
2. 河北省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
河北省积极推进的新陈代谢和转型,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具体包括: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3. 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状况,方便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
5. 推进环保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这些载体是河北省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3.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产业生态话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马克思。
产业生态学家针对产业(主要是工业) 活动及其对自然系统的影响,通过比拟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物质流与能量流运动规律,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为了与工业园区概念相对应,又称生态工业园) 这一替代模式。
4. 哪些属于循环经济?
第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特点。所有物质能源可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持久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减量化是指从预防阶段就开始减少废弃物,而不是在废弃物产生之后再采取措施;再利用是过程性技巧,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过早造成垃圾;资源化是将废物利用,将废弃物再次转换成资源进行利用,能够减少废弃物。
第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哪些
现代循环经济一共有四种发展模式,分别是工业园区模式、杜邦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回收再利用体系。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工业园区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将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关系,让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能源。
2.杜邦模式
该模式又叫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它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环,延长产业链,减少物料、能源的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排放,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典型代表是杜邦公司。
3.循环型社会模式
代表国家是日本,它建设循环型社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推动构建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要问题就是资源再利用;三是要求国民改变观念,将垃圾看作有用资源。
4.回收再利用体系
代表是德国DSD,它是专门组织回收处开立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它提出的“绿点”计划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