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实施类型(五大振兴的具体举措?)
1. 五大振兴的具体举措?
五大振兴一是产业振兴,时代要发展,产业是基础;二是人才振兴,人才是国家振兴和社会发民的关系,所以要积极培养有才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三是文化振兴,文化相当于一个人的灵魂,所以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四是生态振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根本,因此目前国家也不断通过“绿化”“美化”等措施,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五是组织振兴,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带头作用,达到全面振兴的目的。
1.乡村产业振兴: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嬗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开展土地整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通过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促进规模化生产效率。
2.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 ”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
3.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4.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5.乡村组织振兴:群雁要靠头雁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乡村党组织就是主心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产业发展理念都有哪些?
(一)树牢生态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严格落实各项生态规划,配套出台数个相关政策文件,大力发展全域有机产业,对农作物进行有机化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树牢融合理念:突破“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以及“农业的功能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传统思维模式,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树牢经营理念: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坚持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行动。
(四)树牢全域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积极整合每家每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创建“一村一品”“一镇一品”。
3. 六大主导产业是什么?
我国的六大支柱产业是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
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发展改革会议将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列为九大支柱产业,给以大力支持,将予以编制并组织实施振兴规划。
其实枝柱产业不止6大,支柱产业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以往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现在是航天、信息产业。
4. 如何建设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有哪些主导产业?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大豆、花生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机械化的普及,以下几种可能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一)小麦。 2018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9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7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8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8年,河南粮食生产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第一;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1%。 201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8%,而蔬菜产值(806亿元)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近31.4%,为粮食作物产值的82.8%。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8年全省蔬菜纯收入约54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67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6. 九大攻坚行动和十大任务是什么?
01
产业成长攻坚行动
突出工业产业分量,实施“双百亿产业成长计划”“规上企业和企业税收五年倍增计划”,在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努力构建产业新格局,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围绕“2+N”产业体系布局,重点培育新型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两大支撑产业,全力培育成为百亿产业;统筹做强集装袋(吨包)、卫生防护、精细化工、大健康、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农业特色种植养殖深加工等N个特色产业,强化各类产业发展要素集聚,打造全县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型装备制造产业要突出轴承、农机重点,加快推进轴承园区扩区,争列省级工业园区,在招大引强和转型升级上发力,发挥好轴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用,加大省轴承行业协会影响力,加快建设轴承大道;依托铠特农机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条引进和培育,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引导万利特种车企业加快升级,支持金环钢构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丰富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内涵。
商贸物流产业要以金凤市场、陶山市场、金龙建材市场迁建升级为契机,加快与中农批、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步伐,建设“一园两中心”即以金凤市场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区、禽蛋冷链物流中心、鸡蛋期货运营中心,争取列入省级物流园区布局和全省冷链物流产业节点,力争建成落地鸡蛋期货车板交割库项目,努力形成涵盖禽蛋、建材、医药、服装、日用食品等多品种现代物流体系。
要高标准筹备年终全市项目观摩,盯紧瑞森新药研发生产、成都尖峰旱雪、复合防火和智能调光玻璃、中润集装袋、鸣鹤轴承、华莱士鸡肉制品专供生产加工等洽谈项目,争取“十一”前集中开工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全力推进中实智邦无纺布、晨光同创原料药、金霸王日化等在建项目进度,加快圣奥化妆品、华清OLED发光材料、瑞伯特性板材等项目竣工投产,形成谋划培育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良好格局。
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坚持“抓大不放小、引新不弃旧、亩均论英雄”理念,聚焦“两高三低”,发挥招商专班牵总作用,积极对接央企、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引进战略支撑强、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展现招商实效。同时,加大向上争跑力度,加强沟通对接,抓住编制“十四五”规划有利时机,让更多的项目和工程进入上级盘子,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02
新型城镇化建设攻坚行动
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实施“东优西扩”总体战略,突出县城提能级、强龙头,实现“新区引领、老城提升、新老融合、城乡共促”格局。
精心布局编规划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抓好新老城区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区域,为馆陶未来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
精致县城建设提品质
新城区建设上,全力筹备全市城乡观摩活动,加快推进106国道绕城段改建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永济水镇项目10月底前一期商业完工;进一步完善新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有序推进县城核心区西移。老城区建设上,要汲取8·15内涝灾情教训,围绕陶山公园、棚户区改造、金凤街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系列重点城建工程,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升级,不断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将新老城区和公主湖、永济河、卫运河、南城公园等生态节点有机连接,构建15分钟生态慢行圈,实现城乡融合、生态融合。
精细管理上档次
以“三城同创”为抓手,加速推进城区网格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成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持续开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教育,破除陈规陋习,形成“人人动手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社会文明新格局。
精美乡村建设补短板
坚持“一带多点全面”指导思想,依托永济河南北纵横的区位优势,沿河乡镇要成片联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打造永济河生态农业旅游带;以中心镇和特色小镇为支撑点,推进小城镇建设,承接县城发展要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集聚产业、人口能力,发挥中心镇区和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功能;全面推进全县域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03
营商环境提升攻坚行动
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巩固拓展“双创双服”和“三深化三提升”活动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项目企业审批效率,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环境。
盯紧盯实开发区扩区重大事宜,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能街、创业路、发展大道、紫阳大道、朝阳路等道路亮化提升工程,引导金融、通讯、物流等要素入区发展,完善供电、供水、污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开发区承载力。
全面处置“僵尸企业”,实现“腾笼换鸟”,有效盘活闲置资产。
严厉查处干扰企业生产、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全力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的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04
以“双增收”(农村集体增收和全民增收)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攻坚行动
农村集体增收方面
在扎实开展好集体土地回收再发包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进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传统产业优势,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探索“支部+企业+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建设果蔬标准化种植园区,推动要素融合、村企共建、抱团发展。组织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项目属地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积极与园区、企业对接,通过劳务中介,及时传递用工信息,增加集体收入。积极争取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按照“围绕重点产业、突出集群效应、集中连片推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全县集体经济发展。发挥好现有扶持项目快速增收的效能。
全民增收方面
坚持多措并举,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推进“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蛋鸡、黄瓜、黄梨、大蒜、艾草、生猪、黑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馆陶农产品品牌,做大产业基地,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做优“馆陶黑小麦”“彭艾”“馆陶黄瓜”等特色品牌。依托现有特色小镇,继续擦亮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实施“文化+乡村旅游”战略,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大运河文化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打造乡村旅游独特文化名片,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施优秀农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促进群众增收。
05
脱贫攻坚行动
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四不摘”要求,持续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调查,2020年底前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自2021年开始,进一步完善、推进精准防贫工作,把产业防贫作为最重要的抓手,做强做大蛋鸡、黄瓜、黑小麦、晚秋黄梨、大蒜、艾草、粮食画、轴承等特色产业,扶持壮大东汝阿胶、常艾坊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更多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吃上产业饭;把就业、创业扶贫作为最重要的手段,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网络平台,加大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扶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教育、健康、住房、饮水等作为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强化巩固提升,确保贫困现象不反弹、不回潮;进一步完善防贫救助措施,扩大防贫救助范围,做到应救尽救,确保全县群众在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06
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
蓝天攻坚行动
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要求,对涉气工业企业实行生态环境监管差异化管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圆满完成今年市定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摆脱和摘除不合格县的“黑帽子”。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用地结构,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严控重点污染物深度减排,对化工、铸造、砖瓦窑、电力、喷涂等重点行业和涉VOCs企业等,实施综合治理,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清洁取暖、“散乱污”清零整治、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管控,严控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治垃圾秸秆露天焚烧。
碧水攻坚行动
突出抓好重点河流综合治理,秤钩湾、果子园、北馆陶三个考核断面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深入推进工业污水达标治理、城镇污水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严厉打击水污染违法行为,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确保稳定达标。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实现县域全覆盖。
净土攻坚行动
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以及耕地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县受污染耕地、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加快实现安全利用。
07
民生改善攻坚行动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集中办成一批群众期盼的惠民实事。
优先发展教育
谋划举办全县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创建10所县级冰雪特色示范校,谋划新城区高中、小学建设,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改造升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常态招聘机制,着力培养优秀校长和教学名师。
提质公共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交通布局,馆蝉线、馆峰线争取明年实施。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医共体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省级终审。
抓好社会保障
强化困难群体、特困人员兜底保障工作,加快推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养老保险费正常征缴,下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化实施殡葬改革,加强移风易俗,推动殡葬事业绿色、科学、健康发展。
08
基层社会治理攻坚行动
积极探索以党建为统领、以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深入开展“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好村级班子和农村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奖优罚劣,抓实乡镇党委书记星级化、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农村党员精准化、农村优秀青年系统化等“四化管理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进一步深化乡镇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抓好农村“五位一体”组织体系建设,发挥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
加快城区9个基层组织社区建设,形成系统、有效、扁平化的治理体系,加强村(社区)自治机制建设,实行好党员联户(网格员)制度。
09
底线夯实攻坚行动
坚持“不出事、再出彩”,全力做好做实底线性工作。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坚持“疫情不结束、排查不止步”,严格重点领域管控,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农贸市场、药店、门诊等重点部位要严格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对肉类加工企业、进口食品、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和物流环节的监管,密切监测疫情态势,及时研判疫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抓好平安建设
牢牢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压实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深入推进“双创四进”活动,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确保完成“六清”任务;落实党管武装制度,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和应急应战能力。
抓好信访稳定
深入开展“一委一庭三中心”规范提升年活动,争创一批“三无乡”“三无村”,集中力量解决一批房地产、涉法涉诉、土地征迁、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信访积案。当前,要把做好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安保和信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