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
首富王传福成功登顶的十大理由 其一:善于借势。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在金融市场上,那些眼光独到的,判断准确的往往会拥有众多跟随者。巴菲特在其中更是镇宅之宝,而他去年看好的比亚迪公司更是证明了他“股神”称号的名不虚传。巴菲特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全球投资者的眼球。王传福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巴菲特的“金字招牌”将为比亚迪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王传福称,“以前在北美卖我们的汽车,谁知道这个牌子?可现在就不同了。”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也为全球投资者普遍看好,比亚迪股价迅速大涨。 其二:环保领先。王传福的梦想是做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他的产业正好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全球之势。胡润表示:“在全球汽车行业走下坡路的大环境下,而2009年中国的新首富产生于汽车行业,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王传福顺应了科技、新能源、创新和环保的趋势,从而引导一个新的世界汽车行业格局。”注重节能环保,王传福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显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就。 其三:严控成本。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其四:目标明确。原是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26岁时便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坐拥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他斥巨资高歌猛进汽车行业,从电池大王到比亚迪汽车,誓要成为汽车大王。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逢一必争,逢冠必夺。 其五:忍耐力强。这位贫寒但学历甚高的大陆民营企业家,确实有着远胜前者的忍耐力。过去多年,他只是在重大场合,发出点声音,而且,说话条理分明,像是在给学生讲课。事实上,在创立比亚迪之前,他曾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教授,带过几名硕士生。他的忍耐力,也在于他对对手的颠覆。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对CBN透露,当初公司电池产品生产出来时,王传福带领大家在深圳街头摆过摊,跟当年中关村一帮IT风云人物有着类似的艰辛。 其六:敢于冒险。王传福出手又狠又准。他在参观过日本电池制造工厂之后,迅速就将对手的生产流程拆解为人力加流水线的独特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随着研发升级,公司从不敢牵手的摩托罗拉、戴尔、诺基亚等巨头纷纷与它建立了合作关系。他对技术极为痴迷,逆众人之意造汽车、造电动汽车,还宣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汽车行业老大。在不循常理,敢想敢做的王传福眼里似乎一切都可颠覆,一切皆可改变。 其七:文化独特。温文尔雅的王传福早有野心。他在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曾公开表示,公司有望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生产企业,2025 年计划销售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比亚迪一位副总裁曾这么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 其八:关心员工。王传福这个人对员工非常关心,他的人格魅力感动过很多员工,他明确表示,比亚迪上市以后,他很干脆地把自己持有的15%股权分发给公司里20多位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们。许多员工愿意为他的事业奋斗终身。 其九:善抓机会。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王传福却从“危”中成功把握住了“机”。国家出台的包括汽车在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极大地刺激了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比亚迪不断推出众多新款汽车。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比亚迪F3/F3R/F0等多款车型销售均出现同比倍增的态势,个别型号销售更达到同比130%140%的高增长。与其他品牌相比,比亚迪最大的亮点和卖点,就是其新能源汽车。正是新能源这一概念,成功吸引到国际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关注。 其十:厉行节约。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分解了生产过程,自主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将电池生产成本削减至比日本厂商低40%。有人曾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概括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他通过拆解、学习、改造、创新,最终成为中国“电池大王”。比亚迪生产的核心模式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为“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随后的汽车模具,王传福可谓是把人力资源利用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