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猪周期拐点或提前到来
中亿财经网1月28日讯,2018年相关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本轮猪周期产能出清速度,本轮猪周期行情拐点或提前到来。
众所周知,我国生猪价格的变化主要由产业基本面所决定,且在基本面逻辑中,需求端变化很小,其价格波动主要因供给变化所主导。其路径可以概括为“猪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供给过剩,猪价下跌——母猪存栏下降,生猪供应减少——供应短缺,猪价上涨”,每轮猪周期历时大约三到四年。
最近22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主要经历了5个完整周期。1996年7月至1999年5月、1999年6月至2003年5月、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2009年6月至2014年4月。每次猪价上涨之后,能繁母猪从补栏到出栏,大约需要18个月时间,而猪价下跌后,正常情况下也需要18个月才能完成产能调整。因此,若无特殊情况,一个正常的猪周期最短需要36个月,也就是三年。上述猪周期中最短历时25个月,最久历时59个月。
从本轮猪周期补栏高峰2017年算起,如果没有相关疫情的出现,本轮猪周期中,产业企业最早有望在2019年年中到来进行产能调整,猪周期拐点的显现则需要等到2020年上半年。但近期资金持续关注这一概念下的投资机会,伴随生猪产能在2018年加速出清,本轮猪周期拐点可能提前到2019年年中。相关板块投资价值逐渐显现。
在2015年的“猪周期”中,受益猪价上涨,相关公司净利润皆同比大幅上涨。例如,牧原股份2015年年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00%;该公司生猪销售占比达到99.98%。此外,生猪产品收入占比接近五成的雏鹰农牧2015年也扭亏,实现净利润23100.21万元,同比增长225.43%。
根据基金“狙击”路线,资金对猪周期投资价值的追逐,主要围绕三大主线:一是生猪类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业绩弹性较大;二是基于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提升的预期,饲料及动物疫苗类相关个股的投资机会;三是其他相关品种如鸡、鸭、鱼类养殖企业,由于替代性及跟随性,其利润空间有望伴随生猪价格上涨而走高。
从大宗商品的角度来看,豆粕(2585, -4.00, -0.15%)是与猪肉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宗商品之一。数据显示,同样是饲料,玉米(1854, -4.00, -0.22%)饲用消费占到总消费50%-60%,豆粕饲用消费占到总消费90%以上。同时猪肉与鱼类替代性较强,也提升了其饲料菜粕的关注度。
生猪价格剧烈波动,一方面对投资者是周而复始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对生产企业来说,则是难以避免的风险。正在筹备中的生猪期货,或许将为后者提供在价格波动中保值的工具。目前,美国、德国和韩国等国家都已推出生猪期货,国内生猪期货上市后,也可以给市场带来更多的远期价格参考,同时提升生猪养殖业产品标准,从而促进产业整合升级,平抑行业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