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止跌企稳可期 养殖户还需提高养殖效率
中亿财经网4月4日讯,从生产情况上来看,生猪供给尤其是东北地区同比增加。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不断飙升,养殖效益持续保持较好水平,环保政策实施引导生猪产能向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西南地区转移,温氏、牧原、雏鹰农牧、双胞胎、正邦等上市公司在东北、内蒙地区以“公司+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集约化等形式建立养殖基地,2017年开始,东北地区生猪新增产能加速释放,并且未来产能释放速度会加快。适养区养殖户也开始积极补栏。2017年二季度开始生猪出栏数量开始恢复性增长。2018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20.5%。目前全国生猪总体供给表现阶段性供过于求。春节后猪价的快速下跌,2月末已经跌破盈亏平衡点,现在养殖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猪粮比价已经下降到5.5∶1以下,中小规模户尤其是3月份后开始陆续淘汰落后产能母猪。
主产区及主销区价格跌幅较高
近期,生猪价格连续快速下跌,东北地区、山东、河南、河北等主产区和北京、上海、天津等主销区猪价跌幅高于其他地区,部分地区跌破10元/公斤。据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定点监测,1月第3周起活猪价格持续下跌,至3月第4周,全国活猪价格由15.37元/公斤跌至11.20元/公斤,累计跌幅27.1%,远低于猪肉集贸市场价格14.9%的跌幅。东北地区平均跌幅在4.8元/公斤,累计均跌幅30%。北京、河北、天津、东北地区、江苏、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整体跌幅均超过30%,3个月内下跌超过5元/公斤。此次下跌前期由主产区向主销区传导,春节后销区消费不振又导致产区跌幅扩大。
供需不平衡成下跌主因
尽管春节后生猪价格季节性下跌属于正常现象,但下跌速度快、跌幅深却较为少见。除了生猪供给增加外,消费进入传统季节性淡季是下跌主因,但龙头屠宰厂借机压价和年前压栏大猪、淘汰母猪的出栏、猪肉进口保持高位加剧了猪价下跌幅度和速度,导致生猪养殖快速进入亏损。春节后缺少猪肉购买动力。在年前压栏大猪急于出栏以及卖跌不卖涨的养殖心理下,生猪供给充裕,下游销售不畅,龙头屠宰厂借机压价,加剧了猪价下跌幅度和速度,屠宰企业多余部分已转入冷冻库存,三季度季节性上涨后抛售库存,赚取差价。春节前大量进口低价猪肉,也冲击国内市场价格。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份我国分别进口冻猪肉分别为11.14万吨和11.64万吨,同比分别增11.4%和4.1%,创12月和1月猪肉进口新高。在猪价下跌时保持高位进口加剧了国内猪肉阶段性供给过剩的局面。
生猪市场处于下跌周期养殖户补栏当谨慎
当前猪价已经到达盈亏平衡点之下,下跌空间不大,但短期内消费难以有效提振,猪价还将会低位震荡,预计4月底、5月初猪价能止跌。一方面供给仍然相对较充裕,另外一方面猪肉消费缺乏实质性提振。尽管中央收储冻猪肉1万吨,但因为数量小,影响不大,后期或将再次启动。
生猪养殖阶段性亏损,猪价已经到达自繁自养养殖户运营成本上下,外购仔猪养殖已经开始出现较大亏损,将会影响二季度补栏积极性,投机性育肥户将会减少,有利于缓解二季度供需局面。
我国拟对美国进口猪肉产品提高25%关税以及国内猪价低位都将会显著降低猪肉及猪杂碎进口,但进口下降的市场影响5月份以后才能逐渐显现,猪价将会止跌企稳,预计6月份开始将会有效回升。在2018年生猪供给增加的大背景下,生猪市场处于下跌周期,养殖户应当谨慎补栏、及时出栏,减少投机性育肥,淘汰落后产能母猪,提升养殖效率,减少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