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什么习俗?
1.
元旦贺正 农历正月初一日,古人称为“元日”,也称之为“岁首日”。泉州的风俗,在这一天凌晨,曙曦初展,雄鸡甫唱之时,家长就率领着守岁的子弟们,先用染红色的米一小盘,和甜味糖果一锡盒,甜茶四小杯,置放于祖先灵位和菩萨神前,然后点上香灼,燃放爆竹,这仪式叫做“开正”。 泉州民间的春联有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就是形容“开正”的景况。“开正”的仪式完毕后,即相率前往拜祭祠堂或家庙(也称为“祖厝”),到了这些拜祭的仪式结束前,天也亮了。于是,就分别的或结队的到各亲戚朋友们的家里去“贺年”,在路上凡见到熟人就拱着双拳,口念“恭喜发财”的颂词。贺年时,古老的规矩,后辈们见到尊长时必须跪拜,平辈们则互相鞠躬为礼。 主人对于贺年的客人们,除了还拜之外,立刻捧出糖果和甜鸡蛋来。每碗有两个预先煮好剥了壳的圆蛋,每人一小碗,碗中还放着两枚红枣,取其吉利,又是成双成对。在早年对于前来贺年的亲友们,这种“甜鸡蛋”汤是诚心诚意要飨客的,用的是汤煮荷包蛋,可是,贺客们一面是客气,一面事实上也是吃不了若是每家都吃两枚荷包蛋,走上两三家,吃上五六个蛋,肚子是受不了的。他们只是检吃一块甜品或把蛋汤中的红枣吃了。 因此,渐渐地,而改用“圆蛋汤”(先含壳煮熟,去壳,每小碗放二个,贺客来时,放下两枚红枣,加糖,冲下开水),主人就不必准备那么多的荷包蛋了,在除夕夜只要准备五六碗圆蛋就够。当客人来时,把冲上热开水的“圆蛋”端上来,轻轻的啜一口蛋汤或把红枣吃了,就放在茶几上,算是心领了,这四五碗蛋汤,要敬上几十个或百来个贺客。主人也有临时煮荷包蛋的,那是具有特殊关的长辈,老师,或者是姑爷上门。凡是用荷包蛋飨客的,客人就得不客气的吃完它。 几十年以前,先辈们于外出贺年时,也都衣冠楚楚,到处鞠躬如也,后来,也有人仅是差遣书僮或用人手持红纸名片到各亲友家去“投刺贺正”的。故许征甫“刺桐城新年词”有诗: “忙煞司阍勤接应,不教名刺顿生毛。” 这一天凌晨,媳妇们必向翁姑拜年,儿童们则向长辈跪拜,见了面都是笑面相迎,用吉祥的语句互相道贺。而最感愉快的要算是儿童们了,凡是十五岁以下的小孩子们向长辈或邻居戚友“恭贺新禧”时,对方要用几十个“孔方兄”(铜钱),用红粗线贯成一串,挂在小孩子们的衣襟钮扣上,称为“结衫带”,数目通常是每串二十四文。后来,铜钱绝迹,改用“银角”和钞票,无从成串,就用红纸把银角或纸币包成一包包的,称为“红包”,但沿用下来,还是有人称为“衫带”,而广东人则称为“利是”。 一般士人们则在这一天上午,取笔在红纸上写些富贵吉祥的诗词或短文,称之为“新春试笔”。世俗人在这一天,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如有“肝火”,也得容忍下来。至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贴满了春联和“门钱”。儿童们则三五成群的,燃放鞭炮,打锣敲鼓,游行市上娱乐,俗称“车鼓游行”。
2.
元宵灯火 农历元月十五夜,称为“元宵”,泉州民间儿童,都燃点各式各样的“上元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