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优结构(两外专项提升整治哪些内容?)
1. 两外专项提升整治哪些内容?
重点任务。
坚持科技支撑,引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着力调优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茶叶、中药材、水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油茶等产业发展工程;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政策、项目、金融等扶持,培育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凝聚村企合力,做紧联结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引进或创办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一批产业强村。
2. 工业四改是什么意思?
工业四改
(一)实施结构改造行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调新产业结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促进优势产业向重点地区集聚,向下游延伸,向精深加工挺进,向高端市场进军;调优产能结构,去除低端低效产能,推动资源能源向资源利用强度低、效率高、效益好的地区、行业、项目集聚;
调精产品结构,挖掘和引导优势特色产品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一批“宁夏精品”;
扩大有效投资,增加高效投资,提高资本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科技贡献率。
(二)实施绿色改造行动
以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攻坚、绿色制造典型示范为重点,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综合利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能效对标提升,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全区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整体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3. 提高经济活力的措施?
一是强化项目建设“主引擎”。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争资金、引项目、抓开工、扩投资,内外统筹、质效兼顾,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二是打造文旅带动“增长极”。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深入挖掘优势潜力,推动文旅首位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极点更加突出。
三是壮大产业发展“助推器”。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调优结构、延链强链,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高效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4.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符合世情国情农情的农村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初步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破单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制度,稳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定“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农村改革,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动力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机械化获得长足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以机械作业为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依靠杂交水稻等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创造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约20%人口吃饭问题的奇迹。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8-201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至12358亿斤,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继2013年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后每年均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全国肉类总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保持较高产量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四)农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推动了主体多元化、产业专业化、业态多样化。三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第一产业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7.9%;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2017年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3.5%、51.7%和14.9%。
(五)农民生活水平巨大提升。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 134元增加到 2015年的10772元,年均增长率7.28%。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的3.1%,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29.3%。
(六)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0年实现农村教育“两基”目标、逐步向“两全”阶段迈进,农村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轻装上阵,社会和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展开,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5. 如何先讲乡村振兴?
首先、产业振兴是根本
调优结构,多的调下去。
调好方式,该退的退下来。
调顺体系,推进三产融合。
其次、人才振兴是支撑
人气旺,乡村才有希望。
第三、文化振兴是关键
正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现在,在乡村则流行着“乡村振兴新画卷,卷起袖子加油干。”
第四、生态振兴是基础
现在很多农民都知道良好生态环境,可以为农村发展增优势。
6. 传统农业县如何高质量发展?
传统农业县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
1、推广新技术——提质增效点“果”成金。
2、调优新结构——适应市场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种植园。
3、布局新业态——休闲、观光、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4、培育新农人——田园追梦起,赋能乡村振兴。
5、“调优生产结构,实施特优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服务体系化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7. 江苏高质量发展大会讲话全文?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管理机制、生产技术、结构模式等创新,着力增强内生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二是坚持产业强场的发展核心。以控本降耗转方式、强核提质增效益为工作目标,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注重存量整合、增量优化、总量提质,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加快生产技术、品种、模式创新,促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着力做强养殖业、林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交通物流、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尊重城镇发展规律,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施城镇更新行动,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态修复的新型城镇建设,大力提升城镇档次、品质,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协同打造宜居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
四是坚持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全员生态环保意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城镇污水管网、绿化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等项目,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农场生产发展、居民生活改善、环境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五是坚持扩大融合开放发展。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资源整合层次和水平,加强垦地合作,融入徐圩新区发展,增强建筑及电力安装“走出去”发展能力,不断增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努力对外争取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加大民生工程投建力度,协调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推进社企改革,进一步优化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构建幸福和谐社区。
8. 新农开发前景怎么样?
新农业发展还是潜力很大的,特别是老龄化的加剧,老一代的种植劳动者面临退休,新一代的农业劳动者有着新思想,在生产模式上不再按照过去的按季种植,更多是按照市场的去种植,按照工厂的模式种植,品种、时间、种植模式的选择,成本和利润都会考虑,从长远看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