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脱贫产业(扶贫产业发挥效益说明?)
1. 扶贫产业发挥效益说明?
扶贫项目嵌入甚至内化为与国有企业自身业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一部分,借助国有企业的产业与市场基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委托专业合作社运营的模式。以大棚种植等以个体农民为运营主体的扶贫项目为例,由于大多数农民欠缺把握市场的能力,在扶贫政策下对口援助的大宗采购等红利逐渐退出的情况下,这些项目的产品需要逐步具有市场竞争力才能生存。
可探索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推行“镇企共建、兼并重组”,将项目委托给效益好、能力强、品牌化经营的合作社运营,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民既获取劳务收入,又获取委托经营的资本分红
2. 乡镇产业振兴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3. 扶贫项目效益标准?
我们知道现如今产业类项目收益标准过高,影响乡镇和贫困村项目申报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上级文件明确提出,产业类扶贫项目年收益率要按照项目投入资金的6%在第一年上缴、第二年,第三年在这个标准上还要有所递增。通过了解,乡镇和贫困村普遍反映这个收益率定得过高,影响了谋划申报项目的积极性,项目后续经营压力较大,容易造成一些建成项目闲置无人接管,只能采取将项目资金注入企业、农业合作社或农村产业大户经营的方式,但这又容易造成贫困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只坐等分红,容易滋生不劳得利的惰性思想,不利于对贫困户生产技能和自主脱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如何分配才能发挥正面激励效应,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和一般农户的满意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4. 产业扶贫有哪些措施?
1、创新体制机制,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
注重发挥政策效应,加强政策衔接,把本次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农村综合帮扶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并及时加以评估完善,将实施效果好的政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特色产业。
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具体到各县区、乡镇,更要“因组制宜、因户制宜”,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当地培养和集聚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保障薄弱地区的长远发展。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创新发展有机农业。
针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不高、国际竞争力差等状况,贫困地区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减轻土地负荷度,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以质取胜,以有机取胜。
5. 产业奖补是扶贫政策吗?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我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脱贫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奖补政策文件,现宣讲如下:
1特色产业
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按“2111”(“2”是产业扶持,“111”是巩固脱贫精神奖励)标准执行,每户给予2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单户发展产业与外出务工,不重复享受扶持政策(依据:房扶指发[2017]6号)。在2000元的使用上,要注意“四子”到户资金不能直接拨付给市场主体,确保符合审计要求。
2务工扶持
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按“2111”(“2”是务工扶持,“111”是巩固脱贫精神奖励)标准执行。务工扶持从2017年起执行,年初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存档后发放1000元,年终反馈务工成效,再补助1000元,无务工成效不得享受(依据:房扶指发[2017]6号)。
3旅游扶贫
1 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人,有务工合同、正常经营半年以上、工资发放达到脱贫标准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奖励。
2 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经营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半年以上的(有务工合同),每吸纳一人按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每户农家乐奖励不超过1万元(依据:房办发[2017]12号第7页)。
4电商扶贫
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网店销售房县特色产品,在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取得合法经营许可的,年销售额达到5万元、10万元、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及以上的,分别奖励1000元、3000元、5000元、1万元、2万元(依据:房办发[2017]12号第7页)。
5光伏扶贫
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或联户建设50-100千瓦的小型光伏电站,每户可享受3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依据:房办发[2017]35号)。
6贴息贷款
1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1—2年期、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原则上人均贷款2000元以内,单户贷款额度控制在1万元以内(依据:房政发[2017]12号)。
2 对参与扶贫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5-20户的,提供“5-20万元、贴息3%”的扶贫小额贷款,每个乡镇总额控制在500万元以内。
7产业保险
四项政策性保险(水稻、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森林)
6. 如何发动村民发展产业?
发动村民做产业,首先领头人应该懂产业发展。现在农村的发展简单粗暴,更别提产业规划与布局。农村种植和养殖往往跟风,看到人家种什么就跟风种什么,最后有可能市场一下饱和造成滞销,这样往往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发展产业,一定要谋定而行,策划先行,先试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