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七大原理?(养鸟效益如何?)
1. 生态产业七大原理?
一、生态位原理
充分利用高层次空间生态位,使有限的光、气、热、水、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生物量与产量,如稻田养鱼就是把鱼引入稻田中,鱼可以吃掉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害虫,为稻田施肥,而水稻则为鱼类生长提供一定的饵料,从而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果超过生物的适应范围时,对生物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当生物与其居住环境条件高度相适应时,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方面的优越条件,并表现出最大的增产潜力。
三、最小因子原理
即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物质,最小因子定律,这一定律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元素,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坊的因子发挥效应,农业生态系统因为人为的作用也会促使限制因子的转化,但无论怎样转化,最小因子仍然是起作用的。
三、耐性原理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不仅因为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足时生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限制,但某些因子过多地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1913年谢尔福德把生态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对生物的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因此在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应用时,必须考虑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原理。
四、食物链原理
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但是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简单的一种关系,如水稻-蝗虫-鸟类这样,而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食物链网。我们知道太阳光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日光能被固定形成化学潜能,并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传递,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与损失,没有任何能量能够100%的有效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潜能。
五、整体效应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基本的特性就是集合性,表现在系统各组分间相互联系、依赖、作用、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作用和效应要比各部门之和来的大。农业是个多部门组成的产业,它是由农业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六、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的生存、繁衍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能量、物质和信息,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环境,并受环境的强烈影响,外界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因素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既有对生物和生命活动所需的利导因子,也有限制生物生存和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
七、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复合生产过程,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既有自然的生态效益,又有社会的经济效益,只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效益。
2. 养鸟效益如何?
养鸟的效益应该还可以 但是的话 你需要有技术,要是说你没有技术的话 你去养这个鸟的话 市场前景是相当可观的!一些常规种类如虎皮鹦鹉、姐妹文鸟等几乎已经饱和,即使上市,经济效益也不会太好;市场上看好能够人工繁育的种类,尤其是羽毛艳丽和会说话的鸟,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那你怎么办呢 对吧,有的鸟的话 对,食物也有 特别需要的要求 可以说你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去养
3. 鸟笼效应的10个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家总是越来越拥挤,日子总是越过越琐碎。
在偶然获得一件东西时,我们总是习惯用加法思维继续添加一些与之相关,但并不需要的东西,于是家里的面积被这些东西不断挤压,最终不得不来一波彻底的断舍离才能将家解放出来。
其实,这就是“鸟笼效应”,它的诞生起源于一名非常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这么一个类似“鸟笼效应”的故事,它叫见微知著:
殷纣王帝辛年轻时也是一名明君,但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殷纣王统治后期,设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由此达到昏庸残暴的顶峰。
从“鸟笼效应”里,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首先就是惯性思维。
看到鸟笼就联想到鸟,看到烟灰缸就自然认为这个人会抽烟,……我们常常受困于惯性思维,按照固有的模式和套路去思考问题,形成盲点而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往好处想,这叫“熟能生巧”,但更多时候只是“想当然”。
这样的思想桎梏,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用英语翻译“中国银行”,就情不自禁念成“China Bank”,所以你总是学不好英语;买了10号零点三十分的火车票,结果10号晚上去时火车已经开走了……
回顾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少是被惯性思维所影响的呢?
其次是他人的不解,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双十一这么便宜你为什么不买?三十岁了你怎么还没有结婚?别人异样的眼光无形中透露出一些不好的讯息:双十一不买东西是傻,三十岁了还不结婚是没人要。
即使最初的你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也很在别人的眼光下坚持下来,最终怀疑自己是否正确,从而陷入别人给你设置的鸟笼中。
最后是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的选择。
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影片讲述两个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故事。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是最后一件,做一件少一件。所以他们更加珍惜当下、也会更加谨慎。
这就是一种减法思维, “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有时失去比拥有更踏实,但放下比拿起更沉重。
我们总是想着填满那个“鸟笼”,本质上是想要填满内心的欲望,鸟笼效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我们的贪婪。
因为贪婪,所以舍不得丢弃精致的鸟笼,因为偶然得到或赠送的东西有价值,即使我们当下不需要,也总想着将来需要,所以为它添置了更多我们本不需要的附属品。
消费主义之所以盛行,正是因为商家掌握了人性中的贪婪,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鸟笼”:第二件半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一克拉以上的钻石才是爱情……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鸟笼效应”也不例外,明白了“鸟笼效应”的内涵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鸟笼效应”,给我们带来新的改变。
避免被别人的“鸟笼”限制
尤其是商家设置的“鸟笼”,防止掉入商家的圈套。在购买东西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明确这一点之后,无论商家给你设置的是金鸟笼还是银鸟笼,你都能从容不迫地识破,不会仅仅因为便宜而买回一堆用不着的东西了。
2.学会利用“鸟笼”的正面效应
读书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习惯,很多人明白却很难坚持。有研究表明,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欲望,这其实就是利用了“鸟笼效应”,所以不妨将那些书籍常常敞开放在离自己近的位置,总有一天你会想到拿起来看看。
当你慢慢越读越多,就会自然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再依赖“鸟笼效应”了。
3.给别人设置一个“鸟笼”
人们总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好的评价而不断向那个方向去靠,以达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预期。
比如当你的老公心血来潮做了一顿晚餐,作为妻子不妨多夸夸他做得好吃,或许你会发现你的老公下厨的次数越来越多,因为他情不自禁地去靠近和符合他在你心目中“大厨”的形象。
“鸟笼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我们不需要过于恐惧和刻意去避开它,而是想办法让它发挥出正面的作用。当你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什么东西时,那不妨往里装进好的兴趣、好的习惯、好的生活方式,最后养出一只漂亮的小鸟。
4. 布鸽是什么?
所谓布鸽,是老百姓叫鸽子的一种方言,叫法亲切。
窗台落鸽:我们当地有“鸽落福地”的说法。因为鸽子在民间不仅有和平使者的名头,代表着吉祥如意。
在我们当地还有一个“布鸽眼”不雅称呼,形容“势利眼,”和燕子不入“苦寒门”有相通之意。这是因为鸽子有落高处的生态习性。因此,民间认为,鸽子落谁家有聚集财富、平安幸福的象征,算得上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