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要素产业(一区一中心一枢纽五大基地内容?)
1. 一区一中心一枢纽五大基地内容?
一枢纽: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交通枢纽。
三中心: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四基地:建设重要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
2. 促进人口向城区聚集的要素?
促进人口向城区聚集就是以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居住条件和商贸中心建设为战场,促进人口集中积聚。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人口集中提供动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为人口集中提供物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为人口集中积聚提供良好环境。
最后是抓好四类社区,提升城市环境,为人口积聚提供基础保障。
3. 京津协同发展新兴的领域是?
北京市与天津市签署进一步加强京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发力,推动两地创新资源、空间资源和政策资源互补共享,提升合作层次和质量。
协议确定的十大合作重点分别是:
在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方面,尽快出台两市支持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建设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构建产业互补发展和功能合理的布局。加大承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继续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鼓励在京的科技服务资源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投资或业务延伸。
在打造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方面,支持企业落户天津市宝坻区,享受天津市、区两级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两地产业对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一体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载体示范区。构建多方共赢的区域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高端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设立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引导基金。加快推进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
在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共同推进理顺社会管理体制,鼓励北京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开展合作,将京津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载地之一、京津深化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改革创新发展的试验基地。
在“通武廊”区域合作方面,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合作和链条式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创新机制、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探索建立“通武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研究解决跨行政区域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问题。
在生态联防联治和能源供应保障方面,加快区域生态治理标准协同统一。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急联动长效机制。协同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加快推进区域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协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继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合作和森林防火联防联控。
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加快实施京滨城际、京唐城际铁路项目,确保按计划建成投运。推动解决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全线绕出北京市域问题。加快推进北京市通清路及天津市高王路的对接工作,力争同步建成通车。开展北京市靠烟路与天津市马营路道路工程项目前期研究,并做好项目对接,加快项目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深化京津交通应急联动合作。
在产业和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加快实施《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设立,引导支持多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北京科技型企业在天津设立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引导天津领军企业及领军培育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共建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联合实验室或协同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孵化、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协作机制,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统筹协调机制,依法依规精简前置审批事项。推动政策统筹衔接,建立区域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奖惩联动机制。探索建立联合协商和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跨地域执法协作。推动区域金融、技术和信息、产权、人才、土地等市场一体化。
在旅游合作方面,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营销联盟,联合推出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京津冀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编制和落实,打造京津冀运河旅游“黄金走廊”。深化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优化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推动实现京津离境退税互联互通。推出适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跨区域旅游线路。
在对外开放方面,发挥天津港口资源优势,为北京打造便捷出海口。深化天津港口与北京各物流基地开展物流合作。支持北京平谷国际陆港拓展业务,建设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特色口岸。推进两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支持北京复制推广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开放型经济合作,发挥两市各自享有的先行先试等制度创新优势,研究推动政策延伸互享机制。共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携手开拓境外服务外包市场。共同推进两市企业加快“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 国家振兴乡村计划有哪些扶持项目?
振兴乡村计划有以下扶持项目:
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
根据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印发《乡村产业工作要点》部署要求,扶持并推介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细分为:①支持以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②支持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③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
2、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2023年,认定一批成效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镇域资源优势,聚集资源要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目前2018年和2019年各认定一批,2020-2021年第三批产业强镇项目,已经申报。
3、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
2023年,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4、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2023年,继续支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
同时支持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项目;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每个地方每年都有补贴,一定要积极申报。
5、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2023年,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引导各地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产业园建设;同时,总结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园范例,发布产业园发展报告。
目前全国已批准创建四批10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继续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6、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根据《发展规划司2021年工作要点》,2021年,制定《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分工方案,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打造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
2023年,继续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7、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示范园项目
2023年继续组织认定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此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
8、绿色循环优质
高效特色农业项目
2023年,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引导各地建设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种养基地。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仓储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
9、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
2023年继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落实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提升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水平,扶持创新型种业企业发展。推进重要粮食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联合攻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
1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
支持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养殖场户帮带和技术服务。落实好环评、用地、信贷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清理超范围划定的限养禁养区,及时监测生猪补栏增养情况,加快优化猪肉供应链,引导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促进“运猪”向“运肉”转变。推动生猪扶持政策拓展覆盖畜牧业,支持禽类、牛羊生产。
11、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项目
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全面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依法核发养殖证;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渔业,鼓励发展碳汇渔业,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1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建设旱作梯田,加快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查,建设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统一上图入库。
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制定建设标准。持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机制。
13、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
2023年,认定第五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4、国家农业绿色
发展先行区项目
开展绿色技术综合试验,布局建设一批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探索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体系,总结形成一批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
15、“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项目
认定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值超50亿元的特色产业强县、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强镇、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强村。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省一业”发展格局。
16、信息进村入户项目
2023年,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17、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2023年,完善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对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和丘陵山区贫困地区机械设备补贴力度。
加快建设农机具库棚及烘干机塔,遴选推广生猪生产机具装备,建设饲草料加工、饲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设施。
18、农产品仓储保鲜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2023年,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落实优惠电价等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田头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结合“菜篮子”工程,支持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提升肉奶、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能力。
19、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
基地和深加工示范基地项目
2023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布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农畜产品优势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提升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20、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项目
2023年,建设并推荐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河南驻马店、黑龙江肇东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产品加工园体系,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
21、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项目
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按照区域、国内、世界三个等级资源优势要求,建设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22、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精品工程项目
认定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开展“最美乡创、乡红、乡艺、乡厨、乡贤、乡社、乡品、乡园、乡景、乡居”等“十最十乡”推介活动。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等,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23、国家农村创业创新项目
培育并认定一批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
24、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工程项目
遴选并推介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推介一批龙头企业典型案例和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25、果菜茶有机肥
替代化肥试点项目
202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实施范围向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倾斜。
试点作物:从苹果、柑橘、蔬菜、茶叶向其他具有地方特色、节肥潜力大的园艺作物拓展。在果菜茶优势产区内的畜禽养殖大市开展替代试点。
26、粮改饲试点项目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一号文件部署要求,2021年,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扩大粮改饲面积达到1500万亩。
27、现代农业科技
示范展示基地项目
全国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28、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
实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3000万亩以上,以轮作为主、休耕为辅,扩大轮作、减少休耕。稳定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为主的轮作面积,重点扩大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水稻—油菜、玉米—大豆或花生等轮作规模,适当扩大西北地区小麦—薯类或豆类、玉米—豆类等轮作规模。
5.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思路和想法?
1、思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2、想法: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 32 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 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80%。
——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 40 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 1.2 万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 1 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 1 万亿元。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 1500 万人。
6. 以融合产业,新兴产业什么等为基础发挥乡村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以融合产业、新兴产业、互联网+农业等为基础,发挥乡村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乡村产业,真正形成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基础条件。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