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1. 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中国的园区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园区: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定区域;
3、科技园区:以高科技研发企业为主的区域,包括:软件园区、高新园区等4、物流园区:以物品集散、交易、转运为一体的各种产品的区域,包括港口园区、交易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园区一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产业聚集区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负责
2. 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
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印发《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推动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如下:
1.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
2.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
3.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
4.汕头大型产业集聚区
5.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
6.中山大型产业集聚区
7.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3. 产业集聚区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的居民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里会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所以,这对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带来了重大利好。
4. 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
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印发《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推动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如下:
1.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
2.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
3.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
4.汕头大型产业集聚区
5.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
6.中山大型产业集聚区
7.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5. 产业集聚区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的居民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里会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所以,这对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带来了重大利好。
6. 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中国的园区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园区: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定区域;
3、科技园区:以高科技研发企业为主的区域,包括:软件园区、高新园区等4、物流园区:以物品集散、交易、转运为一体的各种产品的区域,包括港口园区、交易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园区一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产业聚集区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负责
7. 我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别是什么?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是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我国三天高新技来产业带,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被誉为我国的“硅谷”。
8.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9. 产业集聚区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的居民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里会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所以,这对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带来了重大利好。
10. 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中国的园区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园区: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定区域;
3、科技园区:以高科技研发企业为主的区域,包括:软件园区、高新园区等4、物流园区:以物品集散、交易、转运为一体的各种产品的区域,包括港口园区、交易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园区一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产业聚集区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负责
11.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2. 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同时,开发区特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开发区.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中国的园区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园区: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特定区域;
3、科技园区:以高科技研发企业为主的区域,包括:软件园区、高新园区等4、物流园区:以物品集散、交易、转运为一体的各种产品的区域,包括港口园区、交易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园区一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产业聚集区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规划部门负责
13.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4. 产业集聚区升级的条件?
条件如下:
(一)实施科学规划引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由县区统一组织编制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详规,统领、规范和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尚未系统编制规划和详规的地区,要抓紧完善、组织编制,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三结合”编制原则,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新建园区与原有园区、重点乡镇与薄弱乡镇、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生态环保、集中集约”目标,合理布局专业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和污废处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对受规划限制、工业薄弱、用地紧张的地方,实行“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将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或到重点镇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制定符合实际的财税分成、统计管理和利益补偿办法,推动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目标,构筑中小企业和外来项目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可出租、可出售”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建设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确保其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以上,形成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发展机制,缓解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矛盾。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使80%的园区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达到1.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建立“全民创业园”或“特色园中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吸引老百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加强“三废”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三废”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标,增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今后乡镇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落户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鼓励全民创业,引导返乡创业,招引产业龙头项目,集聚中小配套项目,壮大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制定标准厂房项目入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项目入驻情况列为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倒逼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入驻率。其中,对2010年至2012年建成的标准厂房,要求到2013年底入驻项目占总面积的65%以上,以后每年项目入驻率再增长总面积的15%。2013至2015年当年新建标准厂房,入驻项目应在标准厂房建成一年内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建成两年内达到70%;建成三年内达到100%。
(四)打造产业发展特色。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结合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定位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区采取“小项目给大项目让地搬入标准厂房发展、不同产业项目给主导产业项目让地进入同类园区发展”等“腾笼换凤”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各县区80%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0%以上,着力提升产业内部协作配套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推进补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林木加工、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及节能灯具、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五)强化园区管理服务。规范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园区科学化管理水平。目前尚未建立运营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均要尽快补办相关批准手续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加大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和引进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区通过自建公共服务平台或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入驻,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民众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担保、技术开发、检测检验、事务代理、后勤保障等综合性服务。
15. 我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别是什么?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是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我国三天高新技来产业带,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被誉为我国的“硅谷”。
16. 产业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17. 产业集聚区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 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的居民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里会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所以,这对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带来了重大利好。
18. 产业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19. 产业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20. 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
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印发《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推动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如下:
1.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
2.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
3.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
4.汕头大型产业集聚区
5.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
6.中山大型产业集聚区
7.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21. 中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1京津唐工业区。依靠北京和天津强大的科研实力,经济实力。是北方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2长三角工业区。是我国进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工业区。拥有上海,浙江,江苏的科研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有重要地位。
3 珠三角工业区。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三大科研中心。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领先。
22. 我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别是什么?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是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我国三天高新技来产业带,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被誉为我国的“硅谷”。
23. 中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1京津唐工业区。依靠北京和天津强大的科研实力,经济实力。是北方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2长三角工业区。是我国进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工业区。拥有上海,浙江,江苏的科研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有重要地位。
3 珠三角工业区。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三大科研中心。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领先。
24. 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
2021年,省委省政府部署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印发《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推动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广东省七大产业集聚区如下:
1.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
2.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
3.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
4.汕头大型产业集聚区
5.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
6.中山大型产业集聚区
7.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25. 产业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 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26. 中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1京津唐工业区。依靠北京和天津强大的科研实力,经济实力。是北方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2长三角工业区。是我国进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工业区。拥有上海,浙江,江苏的科研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有重要地位。
3 珠三角工业区。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三大科研中心。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领先。
27. 中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1京津唐工业区。依靠北京和天津强大的科研实力,经济实力。是北方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2长三角工业区。是我国进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工业区。拥有上海,浙江,江苏的科研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有重要地位。
3 珠三角工业区。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三大科研中心。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领先。
28. 我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别是什么?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是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我国三天高新技来产业带,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被誉为我国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