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产业化(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心职责?)
1. 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心职责?
主要职责有:
1.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法律法规及自治区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贯彻执行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并承担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指导农民和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生产,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3.指导农业产业化布局和产业聚集,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建设、统计调查和经济运行分析;
4.坚持贯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承担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关工作,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承担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导服务和备案工作;
5.贯彻执行农村宅基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承担相关业务培训工作,参与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和纠纷调解;
6.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和规范化建设,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发放,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运行,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关政策;
7.开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收集整理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数据;负责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地认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交;
8.辅导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的编制,参与农产品“三品一标”从以服务工作。
2. 乡村文旅产业十大思路?
1、“田园综合体”模式
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与主平台,在城乡结合、农工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生产与生活结合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再造与复兴。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推进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提质、扩面、强基”3个关键词。
一是“提质”,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扩面”,即提高产业园覆盖面。
三是“强基”,即加强产业园建设管理。
3、“共享农庄”模式
共享农庄是以共享经济为理论支撑,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市场支撑,以私人定制服务为核心,联合政府、企业、农户等多元力量,培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4、“幸福慢村”模式
幸福慢村是以绿色慢生活为宗旨的田园生活方式,是以整村开发及村民+新村民的质量为支撑的乡村建设模式。
5、“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模式
以“创客”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创客是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为主要群体,在乡村地区从事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或实践活动,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创意乡村旅游后新产品、新业态、新体验的个人、企业机构或团队组织。
6、“乡村度假庄园”模式
乡村度假庄园是深度田园生活体验的高级乡村度假形态。
乡村庄园和乡村酒店在国外兴起较早。英国典型的乡村庄园,以田园诗般的城堡和村落著称。法国的香草庄园,因芳香浪漫而闻名世界。乡村庄园是以田园养生度假生活为突出特点的高端度假业态,是都市居民的追求,成为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产品。
7、“主题特色民宿”模式
民宿不止是住宿,而是野间一个微型的旅居、度假目的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第1号修改单。旅游民宿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修改为“由低到高分别为丙级、乙级和甲级”。
8、“乡村营地”模式
在构建“快进慢游”体系背景下,要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集成,让游客慢下来,观光度假转型。慢游配套服务分散在交通网上的各个观光或服务节点,包括不同级别的营地和驿站服务节点。自驾游盛行的当下,完善的小交通及特色化服务将成为吸引力。
9、“农业观光园”模式
围绕农业生产空间,利用田园景观,融入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形成的强吸引力的“观光型农业旅游园”。
10、“大地景观”模式
农田艺术
用艺术的手法提升农田景观,经过品种选育、图案设计、定点测绘、秧苗栽植、田间管理五个环节,通过种植小麦、油菜花、玉米、向日葵等形成艺术景观,最终形成特色图案,以此吸引游客。游客可通过高空不到进入场地进行观光游览,也可以通过麦田步道进行观赏。
稻草艺术
运用带各种肢体语言的稻草人讲述大家熟悉的故事。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因为稻草艺术人制作价格低廉,可以随时更换,还可以联合地方的艺术学校,让田园成为艺术学校制作稻草人的展示舞台。
“农业秀”创意雕塑
设计以农业及产品为基底,设计创意农业主题景观雕塑
乡土乐园
设计乡土乐园,就地取材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活,打造乡村主题家庭游乐项目,满足现代人亲近土地、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
3. 生态资源产业化的路径有哪些?
以政府推进为主导,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一是强化规划统领。编制市、区两级中长期生态产业化战略规划,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为基础,聚焦自然生态资源、美丽乡村、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共享农庄等元素,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要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产业上予以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组织上加强领导,引导资本、人才、技术向乡村流动,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三是强化审批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区、镇级两级政府的审批权限,缩短产业立项、用地审批、项目开工等办理时限,营造优良的生态产业营商环境。
以要素保障为驱动,加速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深化“三块地”改革,通过集体土地入市、闲置农房及宅基地租赁等形式,增强生态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通过建立有偿的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保障产业土地需求。
二是优化产业用地政策。传统农村土地规划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应争取更多的用地政策,盘活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所需用地。比如,争取工业用地政策,把农产品加工、生产、包装、展示、延伸服务等环节留在农村;可争取旅游用地政策,让乡村旅游项目顺利落地农村。
三是壮大产业人才引擎。加强生态产业人才培训工作,提高职业素养、服务水平等,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尤其要注重培育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保持队伍稳定性,保障生态产业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以凸显特色为核心,释放产业发展潜力。一是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利用海口特有的气候和优质的空气、水源、湿地等条件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如发展石斛、鹧鸪茶等特色农产品,持续举办特色水果农副产品节等活动,促进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二是开发生态资源服务功能。比如发展湿地康养、温泉保健、红树林药用产品等产业。三是提升生态资源旅游价值。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培育生态旅游、湿地观光游、农艺体验、火山石屋传统工艺展示等新兴业态。
以优化供给为支撑,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持续巩固环境治理成效。狠抓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落实,压紧压实镇、村两级生态保护责任,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以优质的生态筑牢产业发展基石。二是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通过植入生态、历史、人文、康养等元素,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极具市场潜力的美丽乡村“引流”景点。三是持续提升农业生态产业水平。充分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赋予传统农业旅游、休闲、示范、教育的功能,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
4. 田田农场经营模式?
1. 有机种植:田田农场采用有机种植的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采用自然有机物质进行肥料、农药等的施用。
2. 生态环保:田田农场注重生态环保,通过采用有机种植和合理的环保措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农产品品质:田田农场注重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营养和口感。
4. 品牌形象:田田农场通过营销策略和宣传推广,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农业科技:田田农场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6. 共享经济:田田农场支持共享经济模式,与社区、消费者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5. 用股权型众筹开农家乐,如何保证投资者收益?
股权型众筹开农家乐,需要保障投资者的收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项目前期规划:在项目启动前,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规划,分析投资回报率,确立项目的开发方向和经营策略,以确保项目的盈利能力。同时,应公开透明地披露项目的投资分配计划,给予投资者一个清晰的投资回报预期。
2. 参与投资者的审查:在进行股权众筹前,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审查,确保这些投资者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来承担投资风险,并且拥有应有的资质和经验。
3. 投资协议和标准合同:在投资筹款后,应在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签订合同,以明确投资者的权益和利益分配、风险提示、项目管理和监控等细节。此外,投资者还需要在公司报告中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和业绩,以保障收益。
4. 清晰的业务分析和经营计划:在运营过程中,应确立清晰的经营计划和风险控制措施,持续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营并盈利,保障投资者的收益。
5.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要实现众筹投资者的保障,需要有严格的法律监管和监管体系。所以,在众筹项目中,应在法律、税务、财务和经营风险等方面进行审查和监管。
总之,保障投资者的收益需要在项目启动前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规划,分析投资回报率,确立项目的开发方向和经营策略;加强投资者选取评估和合同签订;制定明确的业务分析和经营计划,并在业务营运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最终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