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大产业(霸州产业有哪些?)
1. 霸州产业有哪些?
1.高新技术产业园:
初步建成都市食品、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三大产业集群。
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引入休闲与烘焙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面向世界级城市群巨大市场需求,以共享型中央厨房为特色,全力打造“舌尖上的产业新城”。目前食品产业园已引进食品生产企业47家,总投资150亿元,2020年,霸州市都市食品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纳税达5亿元。未来,霸州休闲食品产业园将以绿色安全、健康营养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休闲食品、营养食品、健康速食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四大产业,全力建设“中国品牌食品产业高地、环京食品产业转移首选地、首都新机场航食后援基地”,努力打造千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目前累计投资超60亿元,产值超200亿元。维信诺、邦壮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入驻园区,维信诺AMOLED模组项目为国内最大AMOLED柔性模组生产基地。未来将围绕该项目进行产业链延伸,重点面向新型显示面板配套、制造设备及智能终端开展招商,打造霸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胜芳产业园:
重点打造了特色定制家具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特色定制家具企业总数达到2000余家,产品主要涉及8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产品70%销往全国各地,30%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中国金属玻璃家具出口基地”“全国金属玻璃家具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家具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特色定制家具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以上五个国家级荣誉,见证了我市家具产业从弱到强、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3.津霸现代制造产业园:
定位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一体化前沿、河北省环京津产业示范区。目前,已形成以熠跃、镁轮镁合金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四友、胜威包装、福兴彩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电科院为代表的新型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未来将充分发挥邻津优势,主动融入津西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津雄智造新高地、津冀协同先导区。随着凯雷集团、维龙集团、金螳螂集团等知名企业的落户,将陆续带动其平台合作伙伴进驻,为园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现代科技商务产业园:
以科技商务型新区为总体定位,围绕“服务与协同”两大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智能出行、智能硬件为主导,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为支撑,构建现代科技商务产业基地。目前已引入中交(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打造以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的新能源客车整车制造为核心,集新能源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电动客车充电设施等的智能公共出行全产业链条。
2. 达州支柱产业?
第一是能源产业。达州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是“川气东送”的起始站,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达州都拥有大型气田,包括中石化宣汉普光气田、中石油万源铁山坡气田、中石油宣汉罗家寨气田等。达州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主要企业是四川达竹煤电集团,其下辖金刚煤矿、小河嘴煤矿、铁山南煤矿、斌郎煤矿、柏林煤矿等。
第二是电力产业。达州既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所以达州的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都很发达。主要企业有国能达州发电、国能四川华蓥山发电、四川川投燃气发电、四川江口水力发电、万源市红河水电、四川水电集团大竹电力、四川水电集团渠县电力、四川水电集团开江明月电力等。
第三是钢铁产业。四川达州钢铁集团是川东北唯一的大型钢铁企业,具备铁、钢、钢材、焦炭、甲醇、二甲醚等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四川省百强企业,也是达州市的纳税大户,年营业收入近两百亿元。
第四是化工产业。达州规划有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集中发展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磷化工和盐化工等。主要企业有齐鲁达州化肥、瓮福达州化工、瓮福蓝剑化工、四川通达化工、四川达兴能源、达州汇鑫能源、达州玖源化工、川东农药化工、恒成钾盐科技等。
第五是建材产业。包括水泥、石膏、陶瓷、石材等。达州所辖的万源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万源青石”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达州的建材企业主要有达州海螺水泥、华新水泥(渠县)、华新水泥(万源)、达州利森水泥、四川利森建材、四川亿鑫联水泥等。
第六是食品产业。食品产业也是达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包括饮料生产、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等。主要企业有达州天王食品、万源立川食品、宣汉桂花米业、宣汉兴旺食品、渠县通济油脂、四川润宇食品、渠县八仙桥食品、宏隆肉类制品等。
3. 中国最大的国内产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服务业快速成长的70年。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服务业风雨砥砺七十载 新时代踏浪潮头领航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报告显示,从1952年至201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5亿元扩大到46957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8.4%,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0.3个百分点。服务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贡献6成经济增长
7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实力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增长、就业、外贸、外资等方面发挥着“稳定器”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报告显示,1978年底,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仅为28.4%,低于第二产业33.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78至2018年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了31.3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6年提高14.7个百分点,接近改革开放40年增幅的一半,2018年达到59.7%,高出第二产业23.6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挥“蓄水池”作用,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底,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5938万人,比重达到46.3%,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从吸引外资能力看,200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资于制造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进一步放开,投资于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大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2018年达到68.1%,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
京沪服务业比重接近发达国家
从门类简单、地区差异低、单一公有制,向门类齐全,区域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70年来,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日趋协调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时间回溯到1952年,服务业各部门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总和接近6成,构成服务业主体。如今,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2015至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7.8%、28.8%;2018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8.4%。
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地域集聚和行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2018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额位列全国前6位,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5成。其中,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1%和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据工商和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8年,服务业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接近1.5万家,全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占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的比重接近8成。
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8.3亿人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快速成长。到了2008年,随着智能手机以及3G、4G通讯网络的推广普及,互联网开始迅速渗透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从商场购物到网络购物,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从私人占有到共享商品,数字化发展激发了消费活力。
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8.3亿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分别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
2012至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11929亿元增长到32431亿元。2014至2018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8%和21.2%,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11.1%的年均增速。
“幸福产业”迈入蓬勃发展期,助推公共服务量质齐升。70年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其中普通高校2663所,是1949年的13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床位840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272倍和98.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