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产业(唐朝茶叶种植推广的意义?)
1. 唐朝茶叶种植推广的意义?
唐代茶叶种植推广以及生产大发展意义
唐代是我国封建让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对各种思想、各族文化采 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儒、释、道都比较发达,他们一致赏识茶性高 洁清雅,赞茶为瑞草魁、琼蕊浆,认为品茗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 操,增添乐趣,甚至羽化成仙。
唐代大兴宗教,广建寺院,僧侣深居 山林,自然环境优越,广种茶树,名山出名茶。除满足自身供佛、坐 禅、赠施主、待香客外,还投入市场,为寺院积累资金,所以他们为 饮茶习俗的传播与普及起了积极作用。
安禄山反唐,北方遭到严重破 坏,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 得到开发。在垦荒造田的同时,茶树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山区主 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安史之乱,人们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肃宗乾元 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对酒课以重税,一斗酒价约三百文, 可买六斤茶,诗人社甫有诗云:“街头酒价常苦贵”,于是嗜酒者转 向饮茶,文人墨客大兴以茶代酒之风,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为俭 朴典雅的茶宴、茶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在各阶层中广为流 传,茶的社会销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宫廷倡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他们酒池肉林,淫声欢饮。茶自 然成为理想的饮料。
宫廷常设茶宴:“又赐饮于曲水,蹈午跼地,欢 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 并以茶赐近巨,中央机关饮茶已很盛行,“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 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亲考试,官人手里过 茶汤”的诗句。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礼 品中就有湖南贡茶。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系列茶 具,就是僖宗为供奉释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宝。
凡此种 种史实,可见茶在宫廷的显赫地位了。同时地方官吏也教民种茶,据 《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政府从政策上鼓励种茶。
陆羽《茶经》问世,对种茶、采茶、造茶、煮茶、饮茶、品茶、 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 ,使“天下益知饮茶矣。
同时我国第三个温暖期出现在隋唐时代 (600一800年),8世纪初,梅树植于长安,751年,长安种的柑橘结 果。有利的气候因素,也促进了茶叶的大发展。
2. 唐代茶学家被尊为茶圣?
在我国唐代,被誉为茶圣的是唐代的陆羽,陆羽隐居在苕溪,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撰写了《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3. 陆羽隐居绍熙撰成什么三卷?
陆羽撰写了《茶经》三卷。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