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趋势(产业融合的类型有哪些?)
1. 产业融合的类型有哪些?
产业融合,一般来说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个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的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出新的产业属性。
2. 三产融合三大战略是什么?
三产融合:指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大战略是生态农业战略,乡村文化战略和乡村休闲旅游战略
3. 什么是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指的就是产业融合以后,刚开始见到成效,也就是说产业融合了以后已经见到一些利润了,有的时候需要产业融合,可能就是因为融合了以后,可以让产业的效率变得更高一些,但很多时候产业融合会出现一些故障,因为产业和产业之间有相应的壁垒
4.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什么?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提升。明确结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提升。原因是现代农业是农村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产业转型的首要目标,农民提升则直接关系到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实现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现代化需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水平;推进农民提升需要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思想观念,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农村人才培养。
5. 产业融合的依据理论?
产业融合依据的理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产业融合理论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理论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产业融合理论甚至重新划定产业界限。
产业融合理论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代表,产业融合理论在各行各业都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渗透力,互联网金融就是信息化技术变革下产业融合的典范。
互联网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理论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行业的信息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金融机构放松监管降低了行业准人门槛,金融行业承载的信息依托互联网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产业融合理论而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出现,产业融合理论带动了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融合理论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的业态,产业融合理论并促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得以逐步融合。
6. 文旅融合的现状及趋势?
文旅产业融合的出现是由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造成的,文旅融合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是产业融合的主要驱动力。各种因素共同推动产业一体化,是产业内外推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文化与旅游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从文旅产业链发展规律来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夜间经济和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的必然要求。在文旅融合中,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业突破了界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整合。
游客夜游追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潮流时尚,通过旅游可以最大化享受异地文化,旅游资源本身没有文化属性,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欣赏和解读,此外,要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来实现。
通过文化挖掘,人们可以享受文化,形成旅游产业链体系,更重要的是,探索和梳理这些文化价值,它可以对当地的城市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区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保护该地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使文化成为地区和城市独特的历史背景的支撑。
以文化为核心,基于特色文化内涵,根据文化景观遗产,分析各种因素的文化内容,突出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优化文化精髓,展示和提升核心文化元素,然后融合文化意义,诠释文化形象,依托科技手段和文化氛围,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潜力。
文化景观规模可以形成集聚区,丰富和集聚价值,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以文化贯穿整部夜游项目,以文化探索和提炼为出发点,将资源串联整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由于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涉及多个行业和类别,产业链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本着充分发挥优势的原则,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规划
7. 农村一二三产怎样融合发展?
在传统意义上,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的场所,更是生活的理想区域。阡陌、良田、屋舍、耕作、吟诗作赋……这些美好场景传达的是恬淡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因此,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更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未来的乡村承载着桃源之梦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文明的回归,是现代版的“田园中国梦”。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不仅是未来30年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更关乎亿万人的乡居生活理想。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县域乡村振兴更是乡村振兴落地运营的关键。
在当下的乡村振兴大浪潮中,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落实乡村振兴?如何解决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如何实现乡村产业、乡村居民和乡村生活的统筹发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将会担当何种角色?
农村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产业振兴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兴村富民;要规划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要政策跟进,在公共资源要素领域重塑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把握“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陈晓华指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五方面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第一,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根据产业类型来延伸产业链。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融合可以直接从一产延伸到三产,但对于畜牧业、养殖业来说,现阶段主要通过推动一产和二产去衔接。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
第三,要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利益连接方式。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产品增值收益。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农民利益连接方式,如订单农业、保底加分红、股份合作等,“到底哪种形式比较好,完全要由农民来选择”。
第四,既要讲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业的规律。要发挥各地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第五,整合要素资源,打造融合平台。目前各方面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种名号比较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张晓山认为,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必然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格局发生变化。同时,资本下乡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简单成为资本的延伸,要改变资源配置,要利益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分享乡村振兴成果。
“稻田+文创”提升价值链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农业农村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天佐表示,发展乡村产业应坚持4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承载乡村的价值,而不能简单地移植城市的二三产业;第二,必须扎根农村,能够广泛带动农民群众参与;第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释放要素聚集的效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第四,必须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实现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动发展。
“稻田+”产业模式,正是一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稻田经济的创新模式。以往,这里的农民种水稻担心经济效益低,改种经济作物又难以保证粮食生产。现在,田园综合体中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共享农庄发展模式、产业效益单元发展模式等初步成形,养生文化、美食文化等体验走廊,阳光厨房、田园餐厅等已初步建成。按照生态学原理,将稻田像绣花一样用网子隔离成一个个单元,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然后将水稻与大闸蟹、龙虾、青蛙以及各种鱼类种养其间,使单产效益能突破1.5万元,然后再通过植入“稻田+”文化元素,做活乡村旅游,并不断复制扩展。
为了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充分讲好农业故事”,利用各个农庄边沿的狭窄空地,修建骑游道,将二十四节气等农业文化元素植入其中,随着骑游道的延伸打造养生文化体验长廊、美食文化体验长廊、农产品手工作坊。
“新乡村生活方式”
如何在市县级行政区域,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是乡村振兴落地运营的关键。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就是乡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乡村不等于农村,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就是乡村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选择。乡村振兴是产业融合与产居融合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推进过程,构建承载着桃源之梦的城乡人民共享的“新乡村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