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定量测度指标(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作用?)
1. 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作用?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2. 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作用?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3. 定量数据有哪些?
定量数据有:距离、质量、时间等都是定量数据。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数据是指以数量形式存在着的属性,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测量。
统计学里定量数据类型包括: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1. 绝对数包括总量和增长量。总量是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增长量是反映总体数量增减变化;
2.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六大类:
①结构相对指标,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的比值,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
②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比值。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③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通程度。
⑤动态相对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程度。
⑥计划完成相对数,某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果。
3. 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包括简单算术平均数和简单加权算数平均数,主要是同一总体的总量与个数之比,如人均粮食消费量;注意与强度相对数区分,人均粮食产量是强度相对数。
几何平均数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比如2012到2018GDP平均发展速度。
调和平均数,类似于“顺流速度30,逆流速度20,平均速度是多少”这种问题。
4. 多度等级?
对个体数(密度)有关的定量的群落测度之一。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意味着个体数的推测,分为5级:①极少;②少;③稍多;④多;⑤极多,而单独使用并不太多。常与覆盖度结合而作为优势度来使用;国内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S) 极多
COP3(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SPARSAL)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UNICURN) 个别或单株
5. 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作用?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6. 定量数据有哪些?
定量数据有:距离、质量、时间等都是定量数据。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数据是指以数量形式存在着的属性,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测量。
统计学里定量数据类型包括: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1. 绝对数包括总量和增长量。总量是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增长量是反映总体数量增减变化;
2.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六大类:
①结构相对指标,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的比值,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
②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比值。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③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通程度。
⑤动态相对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程度。
⑥计划完成相对数,某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果。
3. 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包括简单算术平均数和简单加权算数平均数,主要是同一总体的总量与个数之比,如人均粮食消费量;注意与强度相对数区分,人均粮食产量是强度相对数。
几何平均数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比如2012到2018GDP平均发展速度。
调和平均数,类似于“顺流速度30,逆流速度20,平均速度是多少”这种问题。
7. 多度等级?
对个体数(密度)有关的定量的群落测度之一。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意味着个体数的推测,分为5级:①极少;②少;③稍多;④多;⑤极多,而单独使用并不太多。常与覆盖度结合而作为优势度来使用;国内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S) 极多
COP3(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SPARSAL)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UNICURN) 个别或单株
8. 双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作用?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9. 定量数据有哪些?
定量数据有:距离、质量、时间等都是定量数据。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数据是指以数量形式存在着的属性,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测量。
统计学里定量数据类型包括: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1. 绝对数包括总量和增长量。总量是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增长量是反映总体数量增减变化;
2.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六大类:
①结构相对指标,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的比值,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
②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比值。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③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通程度。
⑤动态相对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程度。
⑥计划完成相对数,某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果。
3. 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包括简单算术平均数和简单加权算数平均数,主要是同一总体的总量与个数之比,如人均粮食消费量;注意与强度相对数区分,人均粮食产量是强度相对数。
几何平均数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比如2012到2018GDP平均发展速度。
调和平均数,类似于“顺流速度30,逆流速度20,平均速度是多少”这种问题。
10. 定量数据有哪些?
定量数据有:距离、质量、时间等都是定量数据。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数据是指以数量形式存在着的属性,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测量。
统计学里定量数据类型包括: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1. 绝对数包括总量和增长量。总量是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增长量是反映总体数量增减变化;
2.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六大类:
①结构相对指标,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的比值,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
②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比值。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③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④强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通程度。
⑤动态相对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程度。
⑥计划完成相对数,某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果。
3. 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包括简单算术平均数和简单加权算数平均数,主要是同一总体的总量与个数之比,如人均粮食消费量;注意与强度相对数区分,人均粮食产量是强度相对数。
几何平均数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比如2012到2018GDP平均发展速度。
调和平均数,类似于“顺流速度30,逆流速度20,平均速度是多少”这种问题。
11.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一、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个出发不应当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而应当建立在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的某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满足社会需要应当作为一条基本的战略原则。具体到一个企业,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满足市场需要,顾客需要。
二、 把握时机 制定计划,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不同,是要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预示着机会。旧垄断的打破,新事业的创办,无不是靠利用变化带来良机。
三、 扬长避短
四、 出奇制胜 以弱制胜,以小胜大,后来居上,除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外,还要靠出奇制胜也是靠创新,靠另辟蹊径获得成功。制定战略过程的创新,属于管理创新。
12. 产品生长周期定量法公式?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经营业务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规模扩张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等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六个指标进行测度和判定。
生命周期指数I=各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I<0.08 衰退期
0.08≤I<0.15 成熟期
0.15≤I<0.25 创业期
I≥0.25 成长期
13.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一、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个出发不应当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而应当建立在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的某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满足社会需要应当作为一条基本的战略原则。具体到一个企业,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满足市场需要,顾客需要。
二、 把握时机 制定计划,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不同,是要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预示着机会。旧垄断的打破,新事业的创办,无不是靠利用变化带来良机。
三、 扬长避短
四、 出奇制胜 以弱制胜,以小胜大,后来居上,除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外,还要靠出奇制胜也是靠创新,靠另辟蹊径获得成功。制定战略过程的创新,属于管理创新。
14. 多度等级?
对个体数(密度)有关的定量的群落测度之一。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意味着个体数的推测,分为5级:①极少;②少;③稍多;④多;⑤极多,而单独使用并不太多。常与覆盖度结合而作为优势度来使用;国内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S) 极多
COP3(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SPARSAL)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UNICURN) 个别或单株
15. 产品生长周期定量法公式?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经营业务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规模扩张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等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六个指标进行测度和判定。
生命周期指数I=各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I<0.08 衰退期
0.08≤I<0.15 成熟期
0.15≤I<0.25 创业期
I≥0.25 成长期
16.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一、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个出发不应当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而应当建立在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的某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满足社会需要应当作为一条基本的战略原则。具体到一个企业,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满足市场需要,顾客需要。
二、 把握时机 制定计划,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不同,是要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预示着机会。旧垄断的打破,新事业的创办,无不是靠利用变化带来良机。
三、 扬长避短
四、 出奇制胜 以弱制胜,以小胜大,后来居上,除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外,还要靠出奇制胜也是靠创新,靠另辟蹊径获得成功。制定战略过程的创新,属于管理创新。
17. 产品生长周期定量法公式?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经营业务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规模扩张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等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六个指标进行测度和判定。
生命周期指数I=各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I<0.08 衰退期
0.08≤I<0.15 成熟期
0.15≤I<0.25 创业期
I≥0.25 成长期
18. 多度等级?
对个体数(密度)有关的定量的群落测度之一。常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意味着个体数的推测,分为5级:①极少;②少;③稍多;④多;⑤极多,而单独使用并不太多。常与覆盖度结合而作为优势度来使用;国内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S) 极多
COP3(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SPARSAL)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UNICURN) 个别或单株
19.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一、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个出发不应当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而应当建立在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的某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满足社会需要应当作为一条基本的战略原则。具体到一个企业,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满足市场需要,顾客需要。
二、 把握时机 制定计划,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不同,是要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预示着机会。旧垄断的打破,新事业的创办,无不是靠利用变化带来良机。
三、 扬长避短
四、 出奇制胜 以弱制胜,以小胜大,后来居上,除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外,还要靠出奇制胜也是靠创新,靠另辟蹊径获得成功。制定战略过程的创新,属于管理创新。
20. 产品生长周期定量法公式?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经营业务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规模扩张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等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六个指标进行测度和判定。
生命周期指数I=各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I<0.08 衰退期
0.08≤I<0.15 成熟期
0.15≤I<0.25 创业期
I≥0.25 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