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报告!货币政策信号出现哪些新变化?透露出哪些信号?
总的来说,2022年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靠前的,增加了整体的预期性、精确性和自主性,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至2022年6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信贷结构的优化继续进行,金融机构对受影响部门的信贷分配稳步增加。
自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金融改革,促进人民币的开放和跨境使用。截至2022年6月底,境外主体持有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为10.1万亿元,与2016年底相比,其中中股权和债券持有规模分别为3.6万亿元的5.5倍和4.3倍。同时,更多的经济体将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国内外实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情况也在稳步增加。
央行要加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积极应对,增强信心,做好周期间的调整,兼顾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平衡,坚持不搞 大量灌水,不发行过多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优质的支持。我们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央行的基调没有改变,稳增长、保就业仍是第一要务,央行继续加强对广义信贷的需求。但同时,央行也明确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调整融资结构的过程中,信贷增长速度可能会下降,并对未来社融信贷数据的走向做预期管理。其次,央行解释了改变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和放松流动性的原因。在基本面和信贷走势较弱的情况下,流动性宽松是央行刻意为之,而信贷宽松的结果很难看到,无论央行从结果还是从过程上管理,流动性高于合理充裕的状态只能维持,隔夜利率很可能维持在1.6%以下。
预计各地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出台各项稳地产举措,还有会加大对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
央行发布报告,告诉我们重要信息
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告诉我们重要信息!
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工作时提到“ 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 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 社会 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 社会 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等。
有人推测,年初疫情期间执行的偏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退出。理由是宏观杠杆率( 社会 总负债率)上升到高位,国内经济已经显著恢复,前三季度正增长,同时德银行甚至在一份报告中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9.5%。在经济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退出来有利于防风险。
此前,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也认为:
我认为,疫情初期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两个特征: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2、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比如2019年GDP增长是6.1%,2019年末广义货币M2增长是8.7%。而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是0.70%,今年9月末M2增长是10.90%,M2增速明显高于GDP,也明显高于去年的M2增速。
如果此前的货币政策退出,我们会表现为两点: 1、加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上调。2、广义货币M2增速降为个位数,与GDP增速基本匹配。
那么会不会退出呢?报告里提出“综合施策推动 社会 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社会 融资成本主要还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企业融资成本。
今年的降息让市场利率普遍下降,其中利率下降最大的企业贷款利率,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房贷利率也在下降,相比去年12月下降的幅度是0.26%,表明房贷的成本在降低。
企业利率的下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你可以把LPR利率视为贷款层面的基准利率,LPR主要受央行货币政策影响,也受银行资金成本影响。二是银行自身的考量。LPR利率只是基准利率,每家银行会参照LPR利率发放贷款,但不一定会和LPR利率一样,有可能低很多,这样一来也能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
央行表示“综合施策推动 社会 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可能意味着LPR利率会下降,或者LPR利率不降,但央行通过改革的方式引导各大银行下调贷款利率,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这意味着,2021年可能没降息,也没有加息。
此外,报告中,央行提到“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 社会 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这意味着广义货币M2增速很可能降到个位数,因为GDP增长大概率是个位数。
可见,展望2021年,央行很可能不加息,但也不降息,而货币的增速则可能会收紧。所以至于有人问,前期偏宽松的政策是否会退出,我认为,会有部分退出(货币增速层面)。
带来的影响是: 房贷利率可能不会显著上升,但楼市从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至少如果你是炒房的,房贷等待的期限可能会拉长。2021年的楼市可能会偏冷,因为经济复苏的情况下,楼市的作用会降低。